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

赵向上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敷贴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符合过敏性鼻炎的患者248例,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西药对照组,穴位敷贴组进行中药穴位敷贴,西药对照组采用杭过敏药物口服,治疗后半年回访,对两组临尿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6%,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变应性鼻炎,属祖国医学“鼻鼽”证范畴,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表现为鼻痒、鼻塞、连续喷嚏、大量清水鼻涕,甚至伴咽痒、眼痒等,是目前不易彻底治愈的顽症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天气冷热变化无常,致使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我科2011年7月—2013年7月,依据传统“冬病夏治”理论,予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2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一2015年7月我院治未病中心治疗共接治24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穴位敷贴组132人,其中男62人,女70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63岁,平均43.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8年。对照组116人,其中男56人,女60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平均45.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1年。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具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塞4种症状中的3项;1年内发病日累计超过3个月,病程至少6个月;鼻内镜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或鼻甲肿胀;吸入性过敏源检查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后过80目筛子,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一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h,常温不超过2h),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2一3cm^2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穴位敷贴配合中药组使用武汉华卫科技有限公司的红外比咳贴,贴敷在患儿擅中、肺俞、膏育、大椎穴,每年农历“三伏”分别于头伏、二伏、三伏使用;“三九”分别于一九、二九、三九使用。初伏取穴:肺喻,胃喻、志室,膻中;中伏取伏:脾喻、风门、膏育、天突;末伏取穴:肾喻、定喘、心喻、中院,初伏及末伏加强敷贴可任选取1组穴位、敷贴时间为7:30-18:30时间段,贴2一4h。操作:临用时,以30%的二甲基亚飒调成糊状,每穴取五角硬币大小外敷,胶布固定。贴药后皮肤有微微发痒、灼痛感,切勿马上揭去,一般贴敷4h-6h,如发痒、灼痛感觉不明显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不超过8h。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脱敏治疗,药物为: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息斯敏等,全身或局部用药采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

1.4观察指标

每年患者揉鼻、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的轻重、发病日数及病程,连续观察3年。

1.5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包括鼻痒、流涕、打喷嚏等自觉症状消失,检查双下鼻甲无水肿,颜色正岸(淡红色),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范围;好转:发作时症状减轻,包括鬓痒,流清涕量少,打喷嚏次数减少,且发作次数减少;未愈:自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1.3%,两组比较,X^2=16.5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以鼻豁膜病变为主的I型变态反应,这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鼻豁膜血管微循环、神经调节、机体免疫反应、过敏原的刺激和个人体质因素有关。从临床观察来看,此病常与过敏性哮喘伴随发生,提示二者之间有相关性。过敏性鼻炎好发于春秋两季,过敏原主要包括花粉、尘上、瞒、动物皮毛禽类羽毛、真菌等。对于该病的治疗,尽管目前有许多见效快、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法,能很快控制症状,但易复发而且临床难以根治。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属“冬病夏治”范畴,以“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夏季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腠理开泄,药物透皮吸收好,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可全面调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其作用机制为:药物通过体表穴位-经络-内脏相关的途径产生放大增益效应。穴位敷贴属于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主要是利用刺激穴位达到治疗作用,其是通过刺激皮肤,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皮肤潮红或发泡后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渗透吸收进入血液、淋巴液、内分泌液中而发挥一定的药理作用。擅中穴为宗气聚会之处,具有理气宽胸、比咳平喘、调节人体气机的作用;大椎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的作用,对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调节作用;输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之处所,故取肺俞可解表宣肺,肃降肺气;膏育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配合肺俞可加强其调理肺气,补阴益损的功效。近几年以来,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的显著疗效和安全无毒副作用也不断得到证实和认可,又因其简便易行,尤其在基层容易开展。该方法还廉价方便,无不良反应,可达到标木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珊玉,林友平,万长秀.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7):23.

[2]张雪梅.药物穴位敷贴的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326.

[3]孙静,陶欣,朱镇华.穴位贴敷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