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探析

李丽群

烟台高级师范学校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本文从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高中生公德意识教育现状,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以期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高中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修养。

关键词: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改进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共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公共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对在公共生活领域内的人的品德也更加关注。但令人堪忧的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与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因此,加大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成为提升公民社会公德素养的有效措施,而高中阶段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育阶段。

一、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指以在高中教育中,在向高中生传授相关社会公德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帮助高中生树立社会公德信念,最终使这一意识与信念外化为高中生的行为表现的教育活动。这其中包含的做法有:让起码的公德观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公德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加强;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能够很好地融合到一起。

二、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及形成原因剖析

(一)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概括

笔者对某高中高二年级的3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当前高中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做出如下总结:

1、基本理解社会公德所包含的内容。在访谈中让学生谈谈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很多学生谈到,社会公德应该表现为爱护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与人交谈,控制音量,不哗众取宠。在公共场合如影院要排队,讲秩序。对于社会公物要爱护,不肆意破坏。遵守公交规则,如不争抢,见到年龄大的老人主动让出座位,而不是视而不见。

2、对社会公德认识有偏差。受访高中生中,部分同学声称,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人生目标是考上考大学,找到好工作。在他们的想法中,社会公德都是小事,可以忽略。而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讲公德,比如有人不注意随手乱扔垃圾。食堂买饭,本该排队,

可是有的同学不排队,自己排队,就会吃亏。

3、在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现上做不到始终如一。道德行为的遵守是需要道德意志做支撑

的,道德意志坚定与否决定着道德规范的遵守是否恒定。道德意志是否坚定与行为实施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关联。如果道德认知不够清晰,道德情感不够情愿,都会影响到道德意志的坚定程度。

(二)原因分析

1、高中生品德发展中的矛盾性,使得他们知行不够一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品质日益形成并且日趋稳固的时期,是社会公民品德的初步成熟期。随着高中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及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步形成,他们会将自己之前所积累的关于社会公德的认知及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道德定向。但是,在道德品质日趋稳固与成熟的时期,也会表现出相应的波动性。

2、学校及家长对公德教育的漠视,使得他们深受影响。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多的灌输的是成绩和分数,重分数轻德育的做法较为常见。虽然,我们的教育一直倡导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在谈到一个人的品德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也都认同公德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是浅尝辄止的。

三、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应加大改进高中生公德意识教育的措施

1、加强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生活时间最久的场所,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无疑会给高中生到来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影响。高中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同时,也接受这样的精神环境对自身无形的陶冶、指引和塑造。在具体的建设措施上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类似于让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文明宣传标语,来宣传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以便让大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教师应以新的德育模式取代旧的德育模式。一门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内化程度。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理论是刻板的,如果用一板一眼的方式来表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多联系实际,首先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其次,多讲解现实案例,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教育。

3、重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学生的身边发现榜样、树立榜样,再利用学校广播或者学校电台来宣传典型,树立道德楷模,促使学生见贤思齐,从身边榜样的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3]同时,教师对自身应提出要求,给学生一个可以仰望的背影。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二)高中生公德意识教育的第一站是家庭教育

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高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养成,都与家长及家庭教育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经常处于正面管教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易于接受良善的思想,其道德品质是趋于正常、向上发展的。要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家庭教育措施的改进势在必行。

1、转变重知识的教育观念,同时注重公德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接轨,当下的公共生活呈现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今天的高中生,将来总是要步入社会的,要进入到愈来愈纷繁复杂的公共生活中。如果他们仅具有知识,公德观念淡漠,显然是没有办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德育,将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在一起。

2、改进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式。高中生是青少年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凸显特点是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4]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时应以平等的心态,友好的态度,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事例进行引导。对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应给予认可和鼓励,对于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应给予劝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中生公德意识教育的实施,非一方之力可以做到,多方合力效果才最佳。

参考文献:

[1]何其宗.《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3]梁丕桓.《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