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柴琳贾宝龙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甘肃平凉7440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接收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差异将研究样本分为对比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25例),对比组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神经介入治疗方法,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术后复发率几方面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展开综合评价。结果: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对比组(P<0.05),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低于对比组(P<0.0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结论:实施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治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介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

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主要临床表现有昏厥、偏瘫和口眼歪斜,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神经介入治疗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并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1]。在本文中,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接收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用于回顾性分析,基于治疗方法差异将样本分组,分析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旨在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和预后质量[2]。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接收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用于回顾性分析样本,基于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样本分组,对比组:25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51.0±3.6)岁;实验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为(53.0±4.1)岁。经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3];将心、肝、肾等有严重器官性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1.2方法

(1)对比组采用全麻下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常用药物治疗,降脂、抗血小板、活血化瘀、微循环药物改善以及脑保护药物。手术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麻后,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当患者全身肝素化后,顺序将上述动脉阻断,以血管造影结果为依据剥离动脉内膜,治疗后常规缝合[4]。

(2)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常规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患者口服0.1-0.3g/d阿司匹林肠溶片和0.3g/d氯吡格雷,并根据患者情况配合使用镇静剂和H2受体拮抗剂,如患者出现碘过敏,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患者腹股沟两侧进行穿刺,用动脉插管法选取合适穿刺点(以动脉搏动明显部位为宜),经DSA观察后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手术后进行止血、包扎穿刺部位,抗栓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5]。

1.3评判标准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三个月内的复发率。其中,治疗有效率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表示为经DSA检查后较治疗前血管狭窄程度降低75%以上;无效表示经DSA检查后较治疗前血管狭窄程度没有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于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检验,P<0.05代表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比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经分析,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对比组(P<0.05),两组临床结果差异显著。对比数据见表1。

2.2对比组与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

术后对比组患者共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实验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此外,对比组患者在治疗三个月内有2例复发(术后复发率为8%),实验组患者无术后复发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数据见表2。

3结论

脑血管疾病发病会致使严重的患者脑神经损伤,一旦发病,很有可能伴随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研究表明,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于世界首位,该病成为我国主要的人口死亡病因[6]。为此,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保障生命质量的必要途径。

基于此,本文笔者选择50例收治于我院的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用于研究,基于资料方式进行分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神经介入治疗在优化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三个月内的复发率方面均优于手术治疗(P<0.05)。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神经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理想,不仅安全性高,还能控制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发生,极大改善了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福金.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7,15(5):138-139.

[2]王志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1):13-14.

[3]魏官,辛雁瑞,韩慧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7):2216-2217.

[4]黄金波.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6-18.

[5]江顺福,邹永周,黄澄鹏.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DSA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8,24(29):133-135.

[6]单树崇,黄红莉,周昊,等.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