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小儿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

姜盼

【关键词】小儿心肺复苏;临床效果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停止。小儿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包括基本生命支持(PBLS)、易于启动且专为儿童服务的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高级生命支持(ALS)、复苏后的监护及转运[1]。现抽选我科收治的50例予以心肺复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小儿心肺复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儿资料,均予以心肺复苏,男患儿36例(占72%),女患儿14例(占28%),年龄0~9岁,平均年龄(5.4±0.2)岁。其中因心跳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儿21例(占42%),因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儿29例(占58%)。

2诊断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呼吸停止,面色灰暗或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心电图检查可见等电位线、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等。

3治疗

3.1治疗原则

3.1.1紧急心肺复苏,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及氧供应。

3.1.2复苏过程中,进行系列评估评价复苏效果,及时改进治疗方案。

3.1.3寻找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发病及高危因素,作病因治疗。

3.1.4监测复苏后患儿的生命征,防治心跳骤停后缺氧缺血、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等所致MODS的发生。

3.2治疗方案

3.2.1基本生命支持:BLS包括对呼吸停止或心肺骤停的儿童进行系列评估并实施有效的通气支持及恢复有效的循环。

(1)判断环境是否危险:如环境危险或不能实施CPR,必须强制移动患儿。

(2)判断患儿反应性:通过轻拍和对大声说话的反应来判断患儿的反应水平。

(3)呼救/报警(EMS系统)一旦确定患儿无反应,应大声呼叫求援,然后对患儿进行BLS。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S与CPR应同时进行。对淹溺、窒息或昏迷儿童,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S。

(4)开放气道通过压额一抬下颌的手法开放气道。如怀疑患儿有颈部或颈椎损伤时,应通过推下颌法达到开放气道的目的。也可以放置口咽导管,使口咽部处于开放状态。如有异物阻塞气道,婴儿气道异物排除采用背部扣击一胸部按压法,儿童则采用Heimlich手法[2]。

(5)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通气频率:l0~12次/min(<8岁者l2~20次/min),有高级气道、双人施救时:8~10次/min,通气时不中止按压。人工呼吸有效征为胸廓有起伏。

(6)人工循环一旦气道开放且已提供2次人工呼吸,此时应进行循环评估,如未触到脉搏或心率<60次/分,且有体循环灌注不足时可以开始胸外按压[3]。按压有效指征为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

3.2.2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本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建立更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1)给氧和通气:可通过鼻导管吸氧,面罩气囊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方式给氧。在多数儿科急诊中,可用气囊面罩进行有效的通气。小儿人工复苏囊容量为450ml,250ml容量仅用于早产儿。面罩吸氧时,患儿最好保持中间的吸气位置,不要过度伸展头部。当需要持久通气或复苏囊不能提供足够的通气时,需要气管插管代替面罩吸氧。导管内径的选择为足月新生儿、小婴儿3mm或3.5mm;1岁以内4mm;1~2岁5mm。也可以通过目测选择,即选择外径与小儿小指粗细相仿的导管。导管内径选择也可用公式进行估算(用于2岁以上小儿):导管内径mm=年龄(岁)/4+4(无套囊导管);导管内径mm=年龄(岁)/4+3(有套囊导管)[4]。因个体差异,较计算的管号大或小0.5mm的导管都要备好供选用。气管插管完成后,应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确。

(2)维持和改善循环强调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当有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PR时,特别是对年长儿,在实施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约2分钟)后,应更换按压人员。视复苏效果给予有关复苏药物及进行液体疗法。

(3)建立和维持输液通道急救时陕速建立静脉通路比较困难,静脉通路的延迟建立会影响复苏效果。为争取时间,若找不到外周静脉通路,可用骨髓腔内注射(IO)。对已经气管插管的患儿必要时可经气管通道给予脂溶性复苏药物,但任何静脉途径都比气管内给药更好。

(4)复苏药物:①肾卜腺素:应用的适应证为心脏停搏、有症状的心动过缓(HR<60次/min)且对通气和供氧治疗没有反应、非容量不足所致的低血压、对电击除颤无效的室性颤动(VF)。心脏停搏者的应用剂量:对心脏停搏推荐首次静脉内或骨髓腔内应用标准剂量,即0.01ml/kg(1:10000溶液0.1ml/kg),气管内应用的剂量为0.1ml/kg(1:1000肾上腺素0.1ml/kg),一旦静脉通路建立后,肾上腺素应予静脉内输注。间隔3~5分钟可重复用l次。②碳酸氢钠:应用适应证:严重酸中毒伴长时间的心脏停搏或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高钾血症、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当严重酸中毒伴心脏停搏时,开始的治疗总是包括开放气道、供氧、胸部按压和肾上腺素的应用,如这些处理仍不能恢复心跳,可用碳酸氢钠lmEq/kg静脉内或骨髓腔内给药(不能气管内给药)。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作动脉pH和PaCO2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予以碳酸氢钠治疗。③阿托品用于心跳停止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剂量0.02mg/kg,静脉、气管内或骨髓腔给药,间隔5分钟可重复使用。④葡萄糖在进行CPR时应密切监测患儿血糖浓度,有低血糖时应立即给葡萄糖。剂量为0.5~1.0g/kg,由静脉或骨髓腔输注。

⑤钙剂当确诊或疑有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和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有指征使用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l~2ml/kg。⑥利多卡因当存在室颤时可用利多卡因。剂量:负荷量lmg/kg,静脉维持量20~50μg/(kg?min)。

(5)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应用8岁以上或体重>25kg的儿童入院前发生心跳停止,急救时应先予电击,并建议使用儿童自动体外除颤(AEDs)。小儿除颤的最合适电能尚无结论性意见,目前建议首次剂量为2J/kg,如室颤持续存在可增加至4J/kg,如仍无效,可再用1次4J/kg[5]。如需要,应迅速进行下一次操作。

3.2.3复苏后的监护及转运:目的是保护脑功能、预防继发性的器官损伤、寻找和治疗病因,使患儿在最佳状态下实施转运,给予进一步治疗。部分患儿在复苏后最初阶段短暂稳定后,经常会发生反复的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复苏成功后仍需继续评估和支持心肺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4结果

50例患儿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4%。详情见表1.

总例数抢救成功例数抢救失败例数抢救成功率

5047394

表150例患儿的心肺复苏情况(例数,%)

5讨论

引起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很多,如新生儿窒息、婴儿猝死综合征、喉痉挛、喉梗阻、气管异物、胃食管反流、严重肺炎及呼吸衰竭、药物、严重心律失常、中毒、代谢性疾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过程、各种意外损伤等。心跳呼吸骤停难以预料,但触发的高危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及时予以心肺复苏,并加强流规范性。本研究中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经心肺复苏后,47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4%。

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儿的监护,及早发现异常,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征兆,要及时予以急救,适时实施心肺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代珍.小儿心跳骤停的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1).

[2]李琼.心肺复苏术在儿童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

[3]王昕.小儿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15,(3).

[4]马志英,张香丽.小儿院前急救及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7):266-267.

[5]杨亚娟.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特点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