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和疗效评定

/ 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和疗效评定

郑小华李兴

郑小华李兴(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4230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201-02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电针穴位注射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疾病包括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及脑栓塞等。其致残率高,肢体偏瘫为其主要后遗症,在多种治法当中,祖国医学的针刺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运用针刺方法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针灸学界对针灸治疗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疗效逐渐提高。我院自2003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取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6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2组,①治疗组,160例,男96例,女64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8.8岁,病程最短的5天,最长的240天,平均18.5天。其中脑梗死124例,脑出血36例。对照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36-72岁,平均54.6岁,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的160天,平均20.1天,脑梗死76例,脑出血24例。两组在年龄,病程,病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拟定。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拟定,全部经CT或MRI确诊。

1.3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检查证实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顫引起脑栓塞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恐惧针灸者。③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加脑明0.75g;0.9%生理盐水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二者均为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者配合降压降脂治疗;合并有糖尿病者配合降糖治疗,使血压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电针+穴位注射①取穴: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大椎、合谷、足三里;配穴取尺泽、曲池、太冲、阳陵泉等。②针刺操作:常规消毒,先刺内关,进针25-40mm,施捻转提插,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13mm,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取三阴交向后斜刺,提插补法,进针25-40mm,至肢体抽动为度,取大椎穴针尖稍向上,行捻转泻法使局部有麻胀感并向下放射。;其他穴位直刺,施平补平泻手法。体穴刺激得气后,(合谷与曲池)、(内关与尺泽)、(足三里与阳陵泉)、(三阴交与太冲)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微调至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③起针后于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每穴注入黄芪注射液2-4ml,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天。

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

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3.1肌力分级标准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以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抗地心引力抬起。3级:肢体能在床面非常小的距离,有似离非离的感觉。4级:能做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为差。5级:正常肌力。

3.2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治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能徒步行走,生活能自理,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或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显效:肢体活动等症状有明显改善,能步行,肢体肌力恢复2个等级以上;或饮水,吃饭无呛咳,但需时较正常延长。好转:肢体活动及其他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恢复1个等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3治疗结果

①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16064(40.00)72(45.00)20(12.50)4(2.50)97.50

对照组10010(10.00)24(24.00)48(48.00)18(18.00)82.00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x²检验处理,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本病为中医之“中风”范畴,其病机为气血瘀滞,脑脉痹阻,窍闭神匿,肌肤筋脉失养,肢体失用。现代医学试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側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能及肢体的微循环,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提高新陈代谢,并能激活神经细胞,从而使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俯经络辩证为指导,标本兼治,既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又能加速脑细胞的修复,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另外,临床观察发现,下肢肌力的恢复优于上肢。

水沟穴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历代文献记载为醒脑急救之要穴。督脉循行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穴为诸阳经之交会穴,针刺大椎穴能调整阴阳,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从现代医学来看,针刺大椎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1];内关穴为心包经的络穴,又通阴维脉,有学者认为心主神明实际上是指心对元神有重要的影响,与脑的关系密切,有宁心安神、主血脉的作用,可调整心肺的功能,改善体循环,增加脑的血氧供应[2];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肝为诸血之脏。故补三阴交以补三脏,则脑髓生化有源;足三里穴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大量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内关、足三里分部于上、下肢主要神经干周围,针刺刺激可使肌肉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大剂量的黄芪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这既增强了腧穴的作用,又重用黄芪意在补气活血通络。“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诸穴合用,既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又借助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别的脉气皆上注于头面,从而疏通全身经络气血,使气血调和,疾病皆去。

通过本次临床疗效观察,笔者认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中风患者瘫痪肢体肌力的恢复、以及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疗效确切。脑梗死的疗效优于脑出血,年龄小、病情轻、病程短者、疗效好。

参考文献

[1]李志梁.独取大椎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中国针灸,1999;19(7):426.

[2]杨明晓.急性脑血管病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和防治.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