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67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体会

范三丽赵青

范三丽赵青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太原030013)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67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甘露醇、丙种球蛋白冲击和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结果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精神差、四肢抖动等,1例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3岁以下患儿,应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034-02

手足口病是一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手足臀部疱疹和口腔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儿科常见传染病。绝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部分患儿可并发脑炎、肺水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病例迅速进展成不可逆脑功能、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本病传染性强、传播快,短时间可造成大流行。该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小儿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本文对我科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67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0年8月,我科收治的67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且脑脊液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7个月至7岁,其中<1岁2例,1-3岁44例,>3岁21例。

1.2临床表现:患儿均有手、足、臀和口腔疱疹,全部发热,体温37.3-40.2℃,热程<3天20例,热程3-7天40例,>7天7例;患儿其它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及体征分类统计见表1。

表1患儿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及体征分类统计

1.3辅助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行血常规、生化、胸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心脏彩超、脑脊液检查;另外5例行头颅脊髓核磁检查,50例行病原学检查。患儿临床相关辅助检查分类统计见表2

表2患儿临床相关辅助检查分类统计

注:表中WBC、EV71、CoxA16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1.4治疗:

1.4.1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加强支持治疗,严密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1.4.2降颅压:20%甘露醇每次5ml/kg,q4h-q6h。逐渐减量。地塞米松0.3-0.5mg/kg,qd.对病情重,颅高压明显的患儿,可加速尿每次1mg/kg,q12h。

1.4.3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患儿体温持续不降>5天,四肢抖动频繁,睡眠多等病情重的患儿,可用球蛋白每天1mg/kg,连用两天。

1.4.4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体温高,热程长,有肢体肌力肌张力降低等病情严重者,每次10mg/kg,每天1-2次,连用3天。

1.4.5营养神经药物的使用。

2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67例患儿中1例右下肢肌力恢复4级,1例转入重症监护室后治愈,余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7-14天,平均9天。

3讨论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但我省以春夏季发病为主。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肠道病毒71型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占重要地位,其病情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比率高。

目前根据手足口病的病情演变过程,临床上将该病分为四期:第一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第二期病毒性脑炎、脑脊髓炎;第三期心血管功能衰竭期;第四期恢复期[3]。患儿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提示疾病进入手足口病第二期,此期若不积极干预,部分患儿易进入第三期,出现难以逆转的心肺功能衰竭,病情将急转直下,危及患儿生命。掌握二期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人,严守二期这一关键环节,就能够有效阻止其它致命性并发症的出现,降低致残、致死率。本组病例分析认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3岁以下为多见,特别是1-2岁小儿,常在病程的第3-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发热、精神差、易惊和四肢抖动是最早期的常见表现。临床工作中要牢牢掌握本病的早期表现,特别是警惕患儿入院后第1-3天的病情变化,加强病房巡视,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善于发现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蛛丝马迹,可疑患儿尽早检查脑脊液,对确诊病例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脑脊液细胞数的增高与病情轻重不一定成比例[4]。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以综合治疗为主,首先尽快降颅压,使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必要时加用速尿,以减轻脑水肿和高颅压对机体的危害。其次对重症患儿可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可早期阻断病毒在体内复制,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病毒抗体,中和脑内病毒抗原与释放的有害物质,减少脱髓鞘的程度,及早缓解高浓度病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5]。最后重症患儿还可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使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浓度药物,产生强烈的非特异免疫抑制作用;防止血中免疫活性细胞和有害因子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减轻脱髓鞘病变组织的炎症和水肿,逆转神经传导阻滞,减轻脱髓鞘的程度,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减轻细胞膜和微血管的损伤。以上治疗措施是阻止病情进展、防止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血管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治疗措施。但一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即便使用这些治疗措施,也难以逆转病情恶化。所以关键是要掌握好治疗时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早期使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35-236.

[3]陆国平,李兴旺,吕勇等.危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17-220.

[4]操德智,付丹,何颜霞等.2008年深圳市8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2):145-148.

[5]杨善志,都鹏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