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

孙海燕(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关键词】抑郁障碍早期识别健康教育

抑郁障碍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因复杂,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男性每年有5.8%、女性9.5%患有抑郁发作[1]。提高人群对抑郁障碍的识别是至关重要的问题。WHO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抑郁障碍平均识别率为55.6%,中国上海为21%,低于国外水平[2]。因此,提高人群对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顺利康复的关键所在。

1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减退或丧失,精力降低和运动减少,劳累感增加甚至举步为艰;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甚至有自杀观念和行为;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表现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抑郁障碍的高危因素

2.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抑郁障碍40~70%患者有遗传倾向,抑郁障碍患者的亲属,尤其一级亲属的患病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2性别因素成年女性患抑郁障碍比例高于男性(2:1),考虑与性激素稳定性、男女心理社会应激不同等因素有关。

2.3儿童期的经历与儿童期缺乏双亲关爱、儿童期受虐待等不良经历相关。

2.4人格因素焦虑、强迫、冲动特质,对细节过分关注、力求完美,刻板、固执、过分拘泥于习俗,回避社会交往或职业活动,情绪易激惹等。

2.5心理社会因素婚姻状况不满意,如分居、丧偶;低经济收入家庭的主要成员;生活事件如突发事件,久而不解事件等。

2.6躯体因素恶性肿瘤、代谢疾病、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Parkinson病、Alzheimer病等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遭受社会偏见等。

2.7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致幻剂、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的长期使用。

3抑郁障碍的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做好人群健康教育是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顺利康复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3.1帮助人群了解相关医学常识包括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提高人群对抑郁障碍识别能力,以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2明确早期治疗的意义抑郁障碍能否早期治疗与其预后和社会功能恢复密切相关。若能做到及时就医,包括求助心理医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采取精神康复措施等则预后好。

3.3自护措施针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以下几条自护措施:

(1)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视病情,适当减轻工作压力,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活动,尝试做一些轻微的锻炼,有益于克服孤独感。锻炼须掌握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开始锻炼时,注意征得医生的同意。

(5)克服急躁情绪,对自己的病不要过于着急,明白治病需要时间。

(6)在没有同对自己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障碍的表现,想办法摆脱它。

(8)营养调整许多医生认为,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有专家认为,多疑症的人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忧郁障碍,建议人们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像粗粮、鱼等。

(9)精神调节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和自己。由于抑郁障碍病因复杂,精神调理要适乎其变、因人而异。

(10)及时求医感觉痛苦而无法自拔时尽早求助医生。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抑郁障碍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他们十分痛苦甚至消极厌世,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对抑郁障碍只有做到了解症状、早期识别才能及早进行治疗,全面改善其核心症状。此外,对抑郁障碍的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重点是帮助人群识别抑郁障碍,学会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轻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生活能力),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贾福军,侯彩兰.抑郁障碍性别差异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年5月第16卷.

[2]肖泽萍,严和峻.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抑郁障碍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第5期.

[3]陈淑清,王述彭等.精神科护理学,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