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 2

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金鑫1任秀敏2阴育红1

(1.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4)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神经功能部位损害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梗死患者382例,再发梗死474例和正常对照56名,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38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206例;474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341例。结论:多种因素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259-02

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发现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痴呆[1],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结局。因此,研究和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是减少脑卒中残疾率的关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的首发和再发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共856例,其中首发脑梗死组382例,男249例,女133例;年龄19~78(平均58.9)岁。382例中,有轻度至中度言语障碍者59例,不同程度偏瘫者247例。再发脑梗死组474例,男301例,女173例;年龄27~79(平均56.3)岁,474例中,有轻度至中度言语障碍者74例,不同程度偏瘫者400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均行1~2次的头颅CT检查,并符合以下几点:神志清晰,能配合检查;无严重心、脑、肺、肾、肝等功能损害及器质性疾病;既往无脑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史;受试者和/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正常对照组56名,男29名,女27名;年龄27~73(平均53.1)岁;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认知功能测定由从事医学心理测验的专职人员(一名副主任护师)对所有受试者分别应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进行认知测试,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3~4周进行认知测试。总量表分(FIQ)>90分为正常,总量表分<90分被认定有认知障碍。

1.3CT测量由CT室专业医师进行,分别观察与测量平均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平均脑沟宽度、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侧脑室体指数;脑梗死部位、个数、体积;脑室周围白质疏松症及其程度等指标[3]。

1.4统计学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认知障碍的情况及相应评分的比较经韦氏智能量表测定,38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206例(53.9%);474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341例(71.9%),正常组、首发脑梗死组、再发脑梗死组3组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各组的认知功能进行细化分析发现,首发脑梗死组和再发脑梗死组,其认知障碍主要集中在时间、空间、地点定向、注意、计算、短时记忆、物体命名等几个方面,尤其以注意、计算能力、短时记忆为显著。再发脑梗死组各项评分更差,尤其表现为以注意、计算能力、短时记忆及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显著减退。

2.2患者组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将认知水平作为因变量,各种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脑萎缩各因子、病灶体积、病灶部位和数量、病灶左右分布、有无白质病变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检验,结果影响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是焦虑-抑郁障碍、文化程度和职业、脑沟宽度和外侧裂宽度、病灶部位和数量、病灶左右分布、有无白质病变等。

2.3脑实质病变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分析显示,认知功能评分与梗塞体积呈负相关,即梗塞体积越大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同时有无白质疏松症以及白质疏松症的程度不同,其认知功能障碍有统计学意义。对所有受检者的CT头颅扫描进行线性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脑梗死组患者皮质及皮质下萎缩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显著线性相关。

3讨论

研究发现首发脑梗死组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为53.9%;而再发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9%;均较国内外报道为高,这可能与本研究采用的认知智能功能测定量表不同有关。本研究采用韦氏智力测定量表,兼顾言语、记忆、注意、定向力等认知功能、操作能力等,受文化程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首发脑梗死组和再发脑梗死组的认知功能损害均与其文化程度高低呈负相关,认为文化程度的差异对其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认为进一步增强国民文化素质是降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首发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均与其平均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尾状核指数、脑梗死体积、脑梗死部位(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和边缘叶区域)、是否合并脑室周围白质疏松症等等均有明显相关。说明脑梗死的认知障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虽然其组织的损伤量和认知障碍程度呈正相关,但是长期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将缓慢地引起全脑组织的损害及其功能的缺损,大脑皮质之间及其皮质下各核团及白质纤维间的广泛联系破坏,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萎缩及认知障碍,其损害抑制的蓄积作用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及以往作者的研究[4]均提示,脑梗死的体积和梗塞数量与患者的认知障碍相关,而且单个腔隙性脑梗死也可造成明显认知障碍,独立病灶发生认知障碍者多位于额叶、颞叶、顶叶、丘脑等,可不伴有脑萎缩。患者额叶、顶叶、丘脑、边缘叶病变更易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

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和积极早期干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积极的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充分唤醒患者的心理防御功能,改善认知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72-873.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高富强,姜宗衡,张念察.老年人脑萎缩的CT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4):238-240.

[4]廖小平,文国强,陈涛,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