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治疗器治疗小儿抽动症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生物反馈治疗器治疗小儿抽动症效果分析

李淑和

李淑和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122000)

【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68例小儿抽动症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选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及随访观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从而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比较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器可自动调节并有效控制小儿抽动症患者的脑电活动,而且治疗的持久性高。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器小儿抽动症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233-01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可知,抽动症是目前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不易被及时诊断,易导致误诊,从而使病情逐渐加重,严重者出现抽动障碍、心理障碍、精神异常及强迫症等[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此病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物反馈治疗器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抽动症疾病的治疗中。本文为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效果,将我院的6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及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68例小儿抽动症患者的相关信息,其中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31例,年龄介于3~17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10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一系列相关检查后,排除小儿舞蹈、多动症及药物或神经系统疾病后,最终确诊。经统计分析,小儿抽动症疾病在患者年龄、性别上比较时无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我院的68例小儿抽动症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治疗,具体方法是该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智商筛查及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测试,之后例用生物反馈治疗器进行治疗。将脑电电极置于中线C2,参考、地线电极置于左右耳垂。目的是抑制H波4~8Hz活动,同时增加B波12~16Hz感觉运动节律,让可自动调节并有效控制小儿抽动症患者的脑电活动。每次治疗时间约进行30分钟,每周进行3次,1疗程中包含10次治疗,一般应治疗2~3个疗程结束;对照组患者则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妥泰等

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

1.3统计处理对此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选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为明显好转、好转及无好转。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好转率比较结果

组别例数明显好转好转无好转好转率

实验组34例13例19例2例94.1%

对照组34例5例20例9例73.5%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经生物反馈治疗器治疗后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比较上差异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抽动症是指患者的肌肉出现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抽动,其主要表现包括频繁眨眼、皱眉、鼻翼抽动、张口、咬嘴唇及点头摇头等[2]。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严重降低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为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此病的治疗效果,将我院的68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治疗,患者在治疗前进行智商筛查及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测试,之后例用生物反馈治疗器进行治疗。将脑电电极置于中线C2上,参考、地线电极置于左右耳垂上,持续半小时左右。对照组患者则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妥泰等常规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及无间断随访观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好转率。结果得出,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可知,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方法不仅能自动调节并有效控制小儿抽动症患者的脑电活动,还可明显改善认知缺陷并提高其疗效的持久性[3],同时促进了抽动病情的好转,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广泛应用于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黄先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07.7(28):793.

[2]徐明娜.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抽动症患儿20例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2(6):65.

[3]范秋霞.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3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