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伤性脾损伤的超声诊断

崔波(黑龙江省萝北县中医院黑龙江萝北1542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75-02

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脾脏外伤是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常见者,大多由外伤引起,占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20%~40%,B超具有高度的分辨力,腹腔积血100ml即可确认,有时还可发现脾实质破裂的裂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1岁。有外伤史,伤后就诊最短1小时,最长12小时,超声检查,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及左上腹压痛,移动性浊音26例阳性、10例可疑、9例阴性。

1.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脾脏损伤程度、就诊早晚、出血量多少及合并伤的类型,主要有左上腹疼痛,有时可放射至左腰部或左肩,同时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如烦躁、口渴、心慌、心悸、乏力等。检查时可发现病人弯腰曲背、神志淡漠、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如腹腔内出血量较多,可表现为腹胀及全腹压痛、反跳痛。并以左上腹为著,叩诊时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一般减弱。

1.3检查方法患者采用右侧卧位或仰卧位,用2.0~5.0MHz凸阵探头,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必要时,应检查左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征象,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2超声表现

由于脾实质挫伤或破裂出血及血肿可引起脾脏肿大,患者均有左上腹明显压痛。脾破裂超声显像表现常根据脾脏破裂的类型和病期不同而不同。

2.1脾实质挫裂伤正常脾脏实质回声甚为均匀。脾挫裂伤引起脾脏实质损伤、内出血及血肿时,脾实质内部呈现一个或多个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可不均匀,但未到达脾脏的表面、隔面或底面。有时可发现无回声区内有团块状高回声。随病程发展可成限局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也可发展成多个小片状回声区。近期复查时可发现有明显变化,如回声由强变弱、小片状无回声区融合成较大无回声区。

2.2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脾破裂超声显像多数显示为在脾外形失常,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密集增强,脾包膜光滑、完整,但可隆起,脾的膈面或外侧包膜与脾实质之间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所占据,呈“月牙”形。有时可见条状回声光带、光条,为机化组织,表示血肿时间较长。

2.3真性脾破裂

真性脾破裂超声显像显示高回声的脾包膜线常出现局部中断或不完整,脾脏实质出现裂口,一直延续到包膜破裂。严重脾破裂脾脏常失去正常轮廓形态。脾上极破裂时超声扫查常发生困难,有时扫查不到脾脏包膜破裂,此时脾脏周围可探查到片状不规则形的回声增强或低回声、无回声区为脾脏周围积血表现。当显示有腹腔游离积液(血)征象时,表示病情严重。超声显像检查大量出血时,可在脾脏周围扫查到片状无回声区,同时在盆腔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有液性无回声。大量出血时,可在整个腹腔、盆腔、肠间隙、肝周围及膈下均可见液性无回声区。

3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一般不难,根据病史、体征多可明确诊断。超声具有高度的分辨力、简便、迅速、检查时认真仔细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包膜是否连续,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及腹腔有无积液,并结合病史动态观察,有时可发现脾实质破裂的裂隙。在脾外伤超声检查时,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翻动。当病情危重但需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师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脾外伤超声检查存在假阴性。如超声未能明确显示脾破裂的直接征象,但腹腔内出现游离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除外脾破裂的可能。对于腹部闭合伤者,应尽可能作到迅速、多脏器、多切面检查,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脾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两周间出现,而在外伤后的当时超声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因此必要时应重复检查。提高超声检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感,减少漏诊的发生,提高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