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李杰

李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通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45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238-01

呼吸衰竭,系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将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客观指标。呼吸衰竭按病理生理和血气变化可分为两型:I型(换气性)呼吸衰竭,即低氧血症型;Ⅱ型(通气性)呼吸衰竭,即高碳酸血症型。

1临床表现

1.1症状

1.1.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并随呼吸功能减退而加重。表现为点头、提肩呼吸或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严重者有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1.1.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症状。当血流淤积,毛细血管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偏低时容易出现发绀。但伴有贫血者,发绀可不显露。慢性代偿性呼吸衰竭者,由于红细胞增多,虽血氧饱和度>85%,亦会出现发绀。

1.1.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出现智力或定向障碍。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轻重程度,对神经系统影响更为突出。轻度二氧化碳潴留表现兴奋症状,如多汗、烦躁、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等;随着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表现神志淡漠,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昏迷等二氧化碳麻醉现象,称“肺性脑病”。

1.1.4循环系统症状:早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后期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最后导致循环衰竭。

1.1.5其他: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上述症状随着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纠正可消失。

1.2体征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见外周浅表静脉充盈,皮肤湿暖,红润多汗,球结膜充血水肿。

1.3检查

1.3.1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8.0kPa(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75%(正常值为97%)提示呼吸功能不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7kPa(50mmHg),提示通气功能不足。

1.3.2血电解质测定: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血pH值明显减低或伴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时,常有低血钾和低血氯。

2护理

2.1生活护理

2.1.1补充营养:由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体力消耗大,应给予充足热量及高蛋白、易消化、少刺激、富维生素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防止机体产生负氮平衡。

2.1.2合适体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或半卧位,减少耗氧量,增加通气量,室内空气清新、温暖。定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2病情观察呼吸衰竭的患者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应每2h监测一次。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及深浅度的改变,观察给氧的疗效。在给氧的过程中,若呼吸频率正常、心率减慢、发绀减轻、呼吸困难缓解、神志清醒、提示组织缺氧改善,氧疗有效。若发绀消失、神志清楚、精神好转,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可考虑终止氧疗,停止吸氧前必须间断吸氧,方可完全停止氧疗。若发绀加重,呼吸急促,神志淡漠、昏睡、昏迷常提示并发肺性脑病,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2.3用药护理注意药物反应,在患者使用呼吸兴奋剂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颜面潮红,肌肉颤动等现象,提示药物过量,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禁用麻醉剂,慎用镇静剂,以防止引起呼吸抑制的严重后果。

2.4对症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及时消除呼吸道内痰液。清醒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经常协助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用祛痰剂或雾化吸入湿化痰液。必要时采取机械性吸痰。对气促发绀明显者,遵医嘱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缓解呼吸困难。

2.5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程长、自觉症状多而明显、预后不佳,而对治疗丧失信心。因此,护士在解除患者疾苦的同时,要多了解和关心患者,减轻其心理负担,特别是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经常进行床旁巡视、照料,以稳定患者情绪。在采用各项医疗护理措施前,应向患者作简要说明,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同时做好家属工作,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即使不能彻底治愈,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适当治疗,适当锻炼,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生活能力,回归社会和家庭。

3讨论

鼓励患者进行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和呼吸功能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若有咳嗽、咳痰加重,痰为脓性或伴有发热、气急加重、神志改变,应及时就医,控制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合理家庭氧疗、蒸汽吸入湿化气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便能达到自我保健目的。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劝告吸烟者戒烟。鼓励患者改善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程宝珍.口咽通气管在急救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5):334.

[2]陈吟卿.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