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风险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克热曼·牙库甫玛丽亚木古丽·克依木

克热曼·牙库甫玛丽亚木古丽·克依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8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分析妇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建立健全妇科专科制度及应急预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应对能力。护士长加强细节管理,规范妇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结果: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开展顺利,护士的风险意识、风险应对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在妇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妇科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11-02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贯穿在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1]。妇科患者急危重症多、病情变化快、年龄跨度大,护理工作繁琐、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护士工作能力、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潜在风险大,而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通过对妇科病房护士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显著较少了住院患者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对我院妇科病房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1妇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1患者的因素:(1)妇科以卵巢、宫颈、宫体、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居多,且少数民族患者居多,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但对疾病的治愈期望值高,一旦手术后达不到患者的预期效果,家属与患者就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发生矛盾。(2)少数民族患者多,语言沟通障碍,对医务人员交代的注意事项理解欠。(3)老年患者多,合并症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自理能力差,听力及记忆力减退,不能较好的执行医护人员所交代的注意事项。(4)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贫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术后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要求患者翻身及早日下床,患者害怕伤口疼痛而不愿意活动,不配合医务人员,影响治疗效果。(5)意外拔管: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活动时不慎将管道脱出。

1.2护士因素:护士是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集中体现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2]。低年资护士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不强,专科知识、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欠缺,不能规范执行各项治疗操作,查对制度不严格,均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

1.3药品因素:妇科患者常用的给药方法有静脉输液、局部注射、腹腔灌注等。存在高危、特殊药物管理不规范、药物使用不当或配伍禁忌等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用药错误、用药不当,导致严重后果,易引起医疗纠纷。

1.4输血因素: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急危重患者增多,手术备血及输血成为日常工作之一,如护士在交叉配血、输血过程中未按规范流程操作,也存在风险,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引起医疗纠纷。

1.5医疗费用因素:“看病贵”是目前广大患者普遍的看法,医疗费用是每个患者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大、病情重,后续治疗时间长,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医疗费用增加,解释沟通不到位,也可能导致纠纷。

2风险管理对策

2.1加强环节管理:(1)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手持PDA机的信息化功能,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有效执行身份确认及查对制度。(2)正确使用警示标识。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安全隐患的护理评估,根据结果将警示标识放置在病房患者床头卡上,使护士对存在或潜在安全隐患一目了然。(3)加强药品管理。高危药品设置红色醒目的警示标识,专柜定点存放,专人管理,每日交接。制剂与针剂分开放置,常用针剂定额定点放置,用后及时补齐,保持实际药物数量与基数相符。患者多途径给药时,不同途径的药品挂不同的输液架,应用不同颜色挂有醒目标识如:刺激性药物、鼻饲液、腹腔灌注液等。护士在做治疗处置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用药错误及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在执行化疗医嘱时,护士做到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及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或经外周静脉置管,加强化疗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加强巡视,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局部封闭,持续冷敷8小时以上等。(4)规范交叉配血及输血流程,抽取多个血交叉时,强调两人核对患者信息,做到一次一人一管,做到谁执行谁负责,减少环节;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做到双人核对,双人执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2提高护士整体水平(1)定期组织护士对核心制度、公共及专科应急预案、专科护理常规、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及法律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案例分析,每月对急危重患者进行讨论,加强护士安全防范意识。(2)加强培训:制定妇科培训计划,对各能级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对低年资护士重点培训妇科疾病的特点、围手术期护理及相关不良反应,对护理风险应对能力建设等。(3)加强责任心教育,善于发现护士的进步,及时给与奖励、表扬等,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2.3建立健全专科安全管理制度。妇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要注重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总结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对常见的突发事件、专科应急预案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1)建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仪器定点存放,设专人负责仪器和抢救设备,做到每日清点,及时补充,定期维护,充电、维修有记录,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保障抢救及急诊处置时运转正常,避免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对专科仪器要熟练掌握,对新设备仪器使用前先培训。(2)建立专科消毒制度。严格按院感要求规范管理人流室、操作室,规范执行手卫生,对侵袭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病房消毒隔离,对特殊感染患者做好床边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4完善质控体系。成立科室质控小组,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小组成员对住院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包括分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消毒隔离,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礼仪、行为规范,静脉输液规范管理,输血安全管理,PDA规范应用,临床带教等质控标准的培训,通过成立科室品管圈小组等形式,制定质控小组成员职责,组员根据各组质控标准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的具体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及时改进,做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从而使护士意识到护理质量的提高与科室每位护士的参与管理密切相关,从而积极参与到科室的管理工作中。

护士长统一对科室管理,包括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质控,定期检查落实和执行情况。

2.5护士长加强监管:(1)护士长每月制定科室护理质量控制重点内容,并在排班表上注明,使护士了解工作重点。每日晨交班时将当日的工作重点告知护士,重点关注高危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继续推行APN排班,做到弹性排班,在运行中及时与护士沟通,指导护士进行针对性、预见性护理,确保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巡视到位。(2)加强对重点时间段(节假日、中夜班、交接班),重点人群(急诊、危重及手术患者,工作能力低的护士及新护士)关注。(3)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对高危患者加强防范,做好安全和健康教育并记录,及时汇报护士长,做到层层把关。(4)加强新护士培训,安排有经验、工作能力强的护士专人带教,每月按能级培训要求进行护理操作及专科知识培训及考核,提高专科能力及业务技能。(5)鼓励不良事件的上报,实行不良事件无惩罚管理制度,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者进行表扬及奖励,对不良事件分析定性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使护士勇于承担责任,避免护士间的相互包庇与推诿。每月评价护理风险,寻找不安全因素,改进工作环节。采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模式[3]。

2.6实行一日清单制,改善服务态度。设护士长助理一名,由高年资护士担任,主要负责病历核算及患者的费用解释等工作。做到费用日日清,发放一日清单前自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好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使患者清楚掌握费用动态信息,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结果

风险管理前后病房护理管理及护理安全、住院病人护理质量、输血规范管理、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等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投诉明显下降。可见,在妇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及风险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4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和风险事件对医患的危害、经济损失[4]。经过实践,护士能在临床工作中,对潜在护理风险的评估能力显著提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对危重患者的管理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应急能力及执行力均有提高,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在治疗处置过程中,能够实施“人本位”的整体护理,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沟通能力,保证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对于管理者,护士长及时掌握病房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隐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流程,加强环节管理,防范和降低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廖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2]戴勤,刘丽华,尤国美.化疗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749-745.

[3]王永丽.胸外科病房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05-106.

[4]余江,徐剑城,王振维.分风险管理理论在医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重庆医学,2010,39(10):13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