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开放·科学·艺术

成若刚

——浅谈如何构建语文绿色课堂

成若刚山东省邹平县码头镇初级中学256214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杨叔子教授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绿’?”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理想的绿色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

一、呼唤开放的绿色课堂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贯穿始终。因此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不是把语文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语文教学要充分表现出开放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开放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对话氛围,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能够引起学生的开放性思考,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答案更要具有开放性。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因此教师的答案也应该是开放的,不要把不同的意见一棒子打死。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只有开放性的答案,才可以包容学生色彩纷呈的解答。

开放教学方式,使学习自由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本时,让学生自己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由同学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或者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由独立思考拓宽到集体思考。当学生的思考被激发后,许许多多独到的见解也就应运而生了。

语文课堂上,我们提倡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放是学生在教材基础上的延伸,在知识基础上发展学习能力,在校园的空间基础上,扩展学习的无限领空。

二、呼唤科学的绿色课堂

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明确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这种见解,就是我的教育信念的基本标志。”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无疑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即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教师在课前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一步,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学习阅读要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揣摩,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反思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还要品味语言的特色,积累有特色的语言。

语文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是在言语实践中完成对语言的理解、表达的。所以,在教学流程的整体设计中,要将教师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地压缩,一定要给予学生自主实践以充分的关注、充足的时间和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读、充分地写、深入地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追求实效,而教师是否能使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和浓厚的兴趣而不失控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必须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对教学进程的把握要将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不拘泥于预设,但又不能放弃对教学进程的调控,要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三、呼唤艺术的绿色课堂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课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同构同生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并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新的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课堂教学中营造诗意空间,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交响乐章。它既蕴含着严密的科学性,又蕴含着精湛的艺术性。

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是带有写意的课堂。这样才会让师生真正感悟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