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护理分级实践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PDCA循环在护理分级实践中的运用

彭芳芳杨雯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655000)

【摘要】目的:有效落实卫生行业新标准《护理分级》,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通过团队的组建、在护理分级实践中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层层落实,不断改进,巩固成绩循环往复,持续改进护理分级质量。结果:护理分级合格率(由原来的66.22%提高到96.8%),基础护理落实率(由原来的52.45%提高到89.4%);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2.4%提高到96.8%),医生对《护理分级》的知晓率(由原来的28.8%提高到85.3%)。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是持续改进分级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而高质量的分级护理,是实现安全护理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PDCA循环法护理分级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038-01

护理分级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患病后独立生活能力、性格心理因素和自身基础护理需求等因素,结合医生制定的现有治疗方案,为住院患者提供相应级别护理服务的制度[1]。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2]。PDCA循环过程是增质提效的过程,是有效的管理工具,值的应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护理分级》要求是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11月14日颁布、在2014年5月1日实施。我科自实施以来,由于分级护理仍由临床医师下达,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不能反映病人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满足病人需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等,为此,我科组建团队,在护理分级实践中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层层落实,不断改进,巩固成绩循环往复,持续改进护理分级质量。

1.2.1计划阶段(P)

明确存在或潜在问题:医生开具的护理级别与患者照护需求不一致,护理工作成本增加,患者对护理收费满意度降低,不同层级护士对Barthel评分表理解程度不一致,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体现不充分,护理人员工作量统计繁琐。

问题产生原因:护理人员参差不齐,培训不到位或培训效果不佳;医师对《护理分级》护理分级制度知晓率低;护士工作量大。确定改进目标:护理分级合格率≥90%,医护人员对《护理分级》制度内容知晓率100%。

1.2.2实施阶段(D)

针对问题改进,具体措施:组织全体护士学习Barthel评分表,实施过程中相互探讨并不断改进,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解读《护理分级》,病人入院后,

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自理能力评估,评估结果通过护士工作站自动进入医生工作站,医生需确认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并综合护士做出的自理能力评估结果下达护理级别医嘱。护理分级的决策主体是医生和护士。[3]医护共同确定患者护理级别,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每日医护共同查房,确定治疗、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内容等。并由护理人员具体实施,在护理人员交班前讨论评估患者病情并床头交接班。将医生所判定的病情观察级别与护士评估Barthel评分、患者的护理需求及患者心理状态相结合最终确定的护理分级来确定服务内容:根据科室细化分级护理制度,对I级危重的患者提供严密的病情观察、安全管理措施、健康教育管理及完全生活照顾;对Ⅰ级和Ⅱ级护理患者除进行相应专科护理外,根据Barthel评分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生活护理,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

1.2.3检查阶段(C)

PDCA小组全面负责检查全体护士是否完全掌握Barthel评分表,是否能熟练运用Barthel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准确动态的自理能力评估,对于不能熟练运用Barthel评分表的护士进行再次培训,并由高年资护士在实际运用时一对一指导,检查医生是否能随时掌握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并结合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护理级别医嘱,对于护理级别有异议的患者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协调,检查护理级别是否能全面反应患者护理需求,由护士长及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在院患者基础护理能否落实到位,健康教育是否全面,发放护士服务态度调查表,了解患者满意度。I级危重患者每班床旁交接病人,并检查护理记录单,看病情观察是非全面,客观。

1.2.4处理阶段(D)

护士长将分级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制定“分级护理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对全科人员培训,修订护理分级流程,目的是使全科统一认识结合具体实施方法,对潜在的问题如医生与护士对患者分级护理认识存在差异等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

2.结果:

护理分级合格率(由原来的66.22%提高到96.8%),基础护理落实率(由原来的52.45%提高到89.4%);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2.4%提高到96.8%),医生对《护理分级》的知晓率(由原来的28.8%提高到85.3%)。现《护理分级》在兼顾病情级别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体现Barthel评分。体现了自理能力等级在护理分级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护士对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病人的关注程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医护合作实施护理分级符合病人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实际情况,可以反映病人需求,同时可以体现护士的专业价值,提高病人护理质量。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是持续改进分级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工具,是夯实基础护理的基本方法,是安全护理的重要保障。PDCA循环管理法,关注质量控制的全过程,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上升的过程,是持续改进、持续提升的过程。PDCA持续改进提高分级护理质量,规范分级护理管理,夯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值的探讨应用[4]。

参考文献:

[1]胡成文.我国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状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9-1141.

[2]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76.

[3]田凤华,孙玉娟,梁靖,庞洪娟,于兰,李宝妤.应用医护一体化实施护理分级的效果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118-121.

[4]刘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法在提高护理分级质量中的应用[M]包头医学20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