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护理体会

齐幸

齐幸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儿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通过对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针对患儿出现的不同病症给予有效的护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同时,给予患儿家属必要的心理护理,对取得家长的配合,提高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先天性梅毒;胎儿或新生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Treponema,TP)经胎盘和脐静脉由母体侵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1],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危害比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1感染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皮肤破损处传播,以非婚性性行为的传播途径为主。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哺乳、输血或经医疗器械及接触病人污染的衣物、毛巾、浴盆、马桶等方式传播。梅毒母亲还可通过胎传及产道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临床资料证实,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此病一年内最具传染性,后随着病期的延长,其传染性越来越小,超过4年,则接触其一般无传染性。然而,即便如此,此病仍能通过胎传导致胎儿感染,并且,潜伏梅毒(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的血液也具有传染性,因而不容忽视。

2临床表现

先天性梅毒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该病对儿童身体造成危害的关键。梅毒螺旋体早期侵犯患儿的皮肤黏膜及四肢长骨,发展到晚期,会侵犯患儿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对其脏器造成严重的损害,并留下不可逆的后遗症。孕妇应遵医嘱做常规的梅毒筛查,一旦发现有梅毒螺旋体感染,一定要进行正规的驱梅治疗,这是防止先天梅毒发生的关键。

3护理体会

3.1一般护理

3.1.1消毒隔离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一旦确诊,应立即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并做好床旁隔离。病室应每日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应进行紫外线循环风消,每日一小时。用含有有效氯1000mg/L浓度的溶液擦洗患部。患儿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应集中治疗,并带手套,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完毕后,护士要彻底洗清双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1.2合理喂养该病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几率极低,但对于母亲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浓度较高的情况,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可采用配方奶,根据患儿的不同需求添加奶粉进行喂养。每次喂奶后,母亲应抱起患儿,轻拍其背部,防止患儿回乳。如果患儿不能吸吮,可采用滴灌喂养或留置胃管的方式进行喂养,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防止发生胃管脱落或误吸等意外。要确保患儿正常的营养供给,以提高其机体的抵抗力。

3.1.3加强口腔护理应每日用苏打水清洗患儿口腔三次,防止其口腔出现霉菌。

3.2皮肤护理由于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供给不足,抵抗力比较差,再加上此类患儿皮肤水肿、溃疡,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要保持其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其抓破皮肤。每班护士要检查患儿的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在保暖的前提下,要尽量让患儿暴露皮肤,以保持创面干燥。有渗出溃疡者应垫上消毒敷料以防感染。护士在为患儿行静脉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应避开其皮肤出现斑丘疹的部位,不要碰破其皮疹处的皮肤,以免给患儿带来更多痛苦。由于患儿的局部皮肤组织水肿的原因,在治疗结束时,拔出针头的针眼处容易出现渗血及渗液的现象,因此,护士在拔除针头时,应用无菌敷贴按压针眼处。此外,护士在除去患儿皮肤上的胶布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的皮肤。

3.3药物治疗护理关于梅毒的治疗,早在1980年,WHO就推荐青霉素作为抗梅毒治疗的首选药,只不过,要做到药液现用现配,严格控制输液滴速,足量给予。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在应用较大剂量的青霉素治疗梅毒时,可出现赫式反应。病人突然出现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勤巡视,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及时处置。Borisenko[2]等在1977年曾报道过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案例,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尝试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

4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当患儿家长听到确诊消息时,往往会有焦虑、恐惧、悲伤的情绪,并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应根据家长的心理、文化程度,向家长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并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护士要耐心解释,强调父母同时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要实行保密性治疗,避免高声谈论患儿病情,对患儿应一视同仁,避免歧视。

参考文献

[1]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396

[2]邵长庚.现今的梅毒治疗.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27(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