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农村规划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明光市农村规划几点思考

翟小娟孙乃虎

明光市城乡规划局239400

摘要: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江淮分水岭北侧,南部为低山区,占总面积的35%,中部为丘陵,占总面积的50%,北部为平原和湖泊占15%。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市域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辖12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39个行政村、1952个自然村,10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户籍人口65.8万人,常住人口53.3人,市域建设用地面积(2015)174平方公里,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为约161平方公里。

关键词:农村土地建设规划

一、明光现状分析

1、人口,土地分析

以常住人口为总人口基数计算,明光市外出务工人口为15.6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24.6%,远高于全省15.1%平均水平。全市65.8万人中约30万人在农村,139个村占用宅基地38万亩,加上村屯道路的大量占地,农村人口人均占地1亩多,平均每个居民点仅有32户,各乡镇人口呈外流态势,且逐年增多,户籍人口均大于常住人口,镇区规模普遍不大,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空村多、住房条件差、生产条件差、基础设薄弱,农村对人口的吸引力极弱,土地闲置率较高,不利用土地、基础设施配套、财政资金、交通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浪费严重。

2、农村建房分析

1979年以前,明光市农村建房主要以草房为主。

1979至1992年间,农户以历史形成的原宅基为中心进行分布,也有的农户以“朝向”、“风水”等为标准进行分布。农房布局凌乱,尽占好田好土,既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又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本阶段农村建房由草房向砖瓦房过渡。

1992至2000年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经济再次腾飞,外出务工人数逐渐增多,农民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两层小楼房逐渐代替了砖瓦房,本阶段农村建房选址杂乱无章,没有规划指导,造成了土地的巨大浪费。

2000至2010年间,农村建房逐渐向国道、省道搬迁,居民慢慢搬离原有的自然村。这种建房方式对道路交通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破坏了道路两侧的景观。

2010至2017年间,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明光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编制了村庄布点等一系列指导农村建房的规划,但是由于规划编制单位水平不高,规划没有统筹的概念,以至于选址不科学,建设好的示范点没有集聚力。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修建道路的需要,之前自然村(如明东街道的干郢村、罗岗村、刘岗村等)慢慢拆除,造成规划、土地、财政等的巨大浪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明光市农村规划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编制方面

一是前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由于前期缺乏经验,有些乡镇的规划编制都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完成,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性;二是规划没有特色。有些乡镇的规划编制没有地域性,照本宣科,甚至几个乡镇都是一样的徽派建筑,缺乏自己的特色;三是规划缺乏统筹概念。由于前期没有城乡统筹规划,各乡镇规划的编制都是独立的,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不够;四是规划的协调性不高,与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没有做到统一协调,无法有效的整合各项资源;五是土地规划的制约性大,在一个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土地指标的原因,造成规划成为一张白纸,或者规划随着土地走,无法进行合理布局。

2、新建村镇居民点远离传统村庄,缺乏吸引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位于明光市南部的管店镇邱郢北村,上轮村庄布点将小魏村的中心村选择为现状邱郢北500米处,属新建中心村。目前仅有十几户居住,而相距几百米范围内的原邱郢北与后陈村,现状村庄规模均在300户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差但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收入高,缺少搬迁至新中心村的意愿。

管店镇的大越村,2014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已沿县道建成联排住房及村部,但入住率低,建筑缺乏地方特色。现状原大越中心村有400户,位于新村南200米,村庄地形以山地为主,具有独特的乡村特色,但基础设施条件差。

3、村庄建设风貌同质,缺乏特色

在明光乡村地区整治和建设当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建设标准不规范,忽视当地乡土特色和乡土文化,造成了当地农村建筑风格单一,缺乏地方和乡土气息,原有的村庄机理被破坏。

4、用地布局松散,用地粗放,人均用地规模大

明光区域规划范围内有139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又有1-30个自然村,多数行政村的居住点又多点分布,村庄布局分散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景观,而且也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建设的规模性。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现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过合理范围。由于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占地,并有房屋空置现象存在,造成村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5、村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明光市的多山、多湖的地形特点造成了村庄发展机遇的差异性,地势相对平坦、发展空间较大、交通区位较好的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首先得到发展,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丘陵地区的村庄则处于发展的劣势,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社会设施、基础设施不齐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二、农村规划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明光市围绕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战略目标,紧紧依靠安徽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先后组织编制了《明光市城乡统筹规划》和《明光市村庄布点规划》,制定了“1-4-9-35”城乡发展体系和“532”人口分布模型,走出了一条具有明光特色的农村规划探索之路。

1、做好统筹规划,处理好农民建房问题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部门的重点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规划上要超前,要有统筹的概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村庄规划分类与定位,并统筹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投资;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管理。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布点,严格控制多占、乱占土地建房,充分、合理、节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证选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做好四个工程,保障农村规划的地域性

充分结合“渔民上岸”工程,拆迁安置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整合各项资金,科学规划,在“1-4-9-35”城乡发展体系内(“1-4-9-35”的城镇规划体系,即1个中心城区,4个重点城镇,9个一般城镇,35个乡村社区,将139个行政村集中到35个乡村社区。),聚力打造好每一个点,让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同时,规划的编制要充分体现农村地域特色,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3、做好各规划间的衔接,确保农村规划的协调性

一是做好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一方面在编制规划之前充分的与土地部门进行沟通,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需要土地部门与规划部门加强联手,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二是做好与交通、旅游、环境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加强与交通、旅游、环境、电力等各项规划的衔接,避免项目重复、资金投入重复、配套设施重复,有效整合交通、旅游、产业等各项资源,避免浪费。

三是推进“多规合一”。在“三规合一”基础上,通过多部门沟通协调,促进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绿化、交通、市政、水利、环卫等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实现同一空间实体的多专业规划协调统一,空间功能布局优化和各行各业持续协调发展。

4、突出地方特色,提高示范点的聚集力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规划的编制应突出彰显特色,着力打造水产强镇、旅游名镇、风电大镇、银杏第一乡、山芋城堡镇、甜菊基地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根据各村不同的特点,注重产业发展的特色性,充分利用各村历史沿革的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局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吸引力,从而保证示范点的聚集力。

5、坚持“三集中”,集约节约各项资源要素

严格按照人口、土地、项目“三集中”,城乡、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内的空间发展、人口、就业、城乡建设用地、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集约节约各项资源,科学规划,避免不必要的规划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