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图本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1

地理教学的“图本位”

徐世雄

——《陆地·海洋》、《日本》课堂赏析

徐世雄甘肃省临夏县红台初级中学731807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偏重于“成绩——质量”的压力,诸多教师为了急于求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忘了地理知识依存于地图之上的学科特征,注重死记硬背,结果今天记了明天忘了,本文阐述了回归地理课堂应有本质的“图本位”教学实践。

关键词:地理图本位教学

在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很少有落实地理的“图本位”思想,以图为本位来教地理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知识记忆不长久,易遗忘、混淆等结果。

地图汇集着大量的地理信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能有效帮助学生思维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头脑中没有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概念模糊,对地理的学习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学生地图思维对地理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有效途径。

从一位地理老师执教七年级地理下册《陆地、海洋》、《日本》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地理教学的“图本位”化,也看到了学科教学的专业化基本技能。执教者始终不忘导以学生读地图的方法指导,培养以图学地理的习惯;不论导入也好,授新课也好,复习巩固也好,作业安排也好,板书草图也好,让地理教学回归到了“图本位”。具体浅析如下:

一、“图本位”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课堂各环节借助于地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印象,又使课堂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陆地、海洋》教学中,在简述陆地、海洋面积比例的同时,请学生通过对卫星照片、世界地形图、地球仪的观察,按颜色来观察、区分全球地形图,感知蓝色的海洋,各色的几大块的陆地,接着让学生数大块的海域和陆地……感知陆地和海洋的大小。让学生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表述,教师适时补充、校正,课堂中师生表述各占一半交替进行,整个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不见一丝倦怠。

二、“图本位”锁定地理知识的大脑中的地理位置。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也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例如:在讲授《陆地、海洋》时,借助地图使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轮廓印象,“挥之不去,召之即来”。

三、“图本位”帮助直观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地图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分布规律等直观知识特征内部相互间的联系。

诸如《陆地、海洋》教学中,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在引导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轮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图示分析各大洲分界线,说明土耳其、俄罗斯地跨亚欧的依据,就不难理解了。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

例如《日本》教学中,通过引导观察日本是岛国,国土多山地、丘陵,平原在沿海且狭长等特点,使其形态特点直接印入学生脑海,自然成为理解其他知识的牢固基础。教师在边引导观察、边提问、讲解的同时,边画草图,使日本的地理区位特点一目了然,在这基础上去引导学生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渊源,理解中国捍卫的钓鱼岛的作用,理解日本多地震的特点,理解其气候类型等就水到渠成了。

四、“图本位”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陆地、海洋》教学通过读六大板块构造图、地震火山分布及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自然感知到地质构造、火山地震及地形间的相互关系,在观察、想象、思维、概括这些特点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