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技术在尕斯库勒油田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微地震技术在尕斯库勒油田的应用

游茂1杨西娟2黄成贵1

游茂1杨西娟2黄成贵1

(1、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监督站采油工程师,青海格尔木8164002、青海油田测试公司解释中心,青海格尔木816400)

摘要:不用人工激发的震源观测方法,边水通过孔隙喉道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通过监测进而对微震波进行提取并进行各种处理,进而计算出边水前缘、边水侵入范围、侵入方向等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油藏工程师可以调整和优化开发设计方案,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油田整体开发效果。讲述了采用微地震的技术对水驱前缘进行的监测,对微地震的原理、技术理论、监测解释方法、技术特点以及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对现场的应用作出了客观的解释和结论,对油田的下一步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地震;水驱监测前缘;监测解释;技术;特点;现场应用

前言

不是利用人工激发的震源观测方法,称为无源地震勘探(passiveseismic)。当边水油气藏开发一定阶段后,油气藏储层压力下降,边水压力相对油气藏的压差达到一定条件时,则边水就会通过孔隙和裂隙向油气藏内侵入,在边水向油气藏内的侵入过程中,会引起流动压力前缘移动和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当孔隙喉道前后压差达到临界点,则边水通过孔隙喉道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通过布置在被监测井周围的A、B、C、D等监测分站接收到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反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对微震波进行波速、包络、升起、衰减、拐点、频谱等特征提取并进行各种处理,可以得出微波分布图、波速场等微波各特征分布图。根据岩石力学、波动理论进而计算出边水前缘、边水侵入范围、侵入方向等资料。

通过对边水前缘波及状况的分析,油藏工程师可以调整和优化开发设计方案,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1监测原理及技术理论

1.1摩尔—库伦理论。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孔隙压力升高,必会产生微地震,记录这些微地震,并进行微震源定位就可以描述地下渗流场。摩尔—库伦准则是:τ>=τ0+μ(S1+S2-2P0)/2+μ(S1-S2)COS(2Φ)/2

其中:τ=(S1-S2)SIN(2Φ)/2

上式表示若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则发生微地震。式中:τ是作用在裂缝面上的剪切应力。τ0是岩石的固有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数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若沿已有裂缝面错断,τ0数值为0。

S1、S2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P0是地层压力。Φ是最大主应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

1.2断裂力学准则。断裂力学理论认为,当应力强度因子大于断裂韧性时,裂缝发生扩展,即当公式成立时,裂缝发生张性扩展。

[(P0-Sn)Y/sqr(πl)]∫01sqr[(1+x)/(1-x)]dx>=kic

上式左侧是应力强度因子,kic是断裂韧性,P0是井底注水压力,Sn是裂缝面上的法向应力,Y是裂缝形状因子,l是裂缝长度,x是自裂缝端点沿裂缝面走向的坐标。

由以上破裂形成理论可知,注水会诱发微地震,这就为微地震方法监测水驱前缘提供了理论依据。

1.3地下渗流场的分布。在一个较小区域里,波速主要受传输介质的围压和传输介质本身的影响,在小范围内介质对波速的影响可认为仅受孔隙中流体物性的影响。

从边水区到产气井随着含水的降低,流体密度也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从而越接近产气井混合流体的密度越小,而波在不同密度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边水区到产气井,孔隙中流体的密度是逐渐降低的,而微波在含水饱和度为100%的边水中传播速度最大,从边水区到产气井随着流体密度的逐渐减小,波速也逐渐降低。用波速场分布来描述渗流场分布是既严密又比较科学的。

2水驱前缘监测解释及技术特点

2.1监测解释技术

2.2水驱前缘监测的技术特点。微地震边水侵入前缘监测,技术关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拾震器的精度和信号的判别标准、信号的解释处理、全过程的自动化及简单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

3现场应用

3.1地质概况。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尕斯断陷,地面海拔2800~3200米。尕斯库勒构造是1958年地震发现的潜伏构造,E31油藏为一构造完整、轴向近南北的潜伏背斜构造,构造轴部较平坦,两翼不对称,西陡东缓,E31油藏圈闭主要受构造控制,岩性影响次之。

3.2监测目的。(1)了解跃12-30注水井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水驱主流方向。(2)了解跃12-30注水井水驱效果;根据调驱前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评价监测井调驱措施效果。(3)根据水驱监测成果,进一步分析跃12~30断块微裂缝带、高渗带及油藏非均质性分布规律。

3.3跃12-30井的井史。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XXX井于2001年5月8日射开Ⅳ-4小层进行试采,初期日产油26吨,含水50%,2007年8月该井转注,目前该井日注水110方左右,截至2008年4月底,该井累计注水2.5239万方。

3.4水驱前缘现场监测工艺。现场监测使用WDZIII型微地震水驱监测系统,跃12-30井现场监测工艺如下:a.将跃12-30井关井停注。b.现场勘察被监测井的位置、地形、地貌,利用井斜数据确定目的层中深对井口所在水平面的投影点,并以此点为中心,布置分站。用高精度GPS测量井口及各分站坐标,从而获得各分站相对坐标。分站尽可能布置在以O点为中心、半径600米的范围内,呈不规则形状。c.利用自带静压系统(车载或移动式)将拾震器逐一压入地表疏松地层下。d.打开主站车仪器,调试主分站之间的通信联络、并进行参数设置。e.进行背景噪音测试。f.按正常注水时的配注水量开泵注水,开始监测。此时主站与各分站进入监测状态,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实时显示微震点。g.当微震点图形完全稳定并符合质量要求时监测结束,保存数据,关机。h.起拔探杆和拾震器,装箱、打包,完成本次现场监测。同时通知注水站监测结束,恢复正常注水。

3.5单井监测成果及特征分析。(1)监测数据表。(2)单井监测成果图。

3.6水驱前缘监测结论与建议

3.6.1对监测结果的结论认识

在进行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后,其监测成果反映出的油藏地质及注水开发特征如下:(1)平面上水驱波及范围比较大,优势水驱方向明显,平面矛盾突出。a.该井水驱前缘平面上呈不规则的“丁字”形状展布,水驱推进范围相对比较大;优势水驱方向呈现“一主一次”两个方位。b.从监测结果反应,该井组非均质性明显,微裂缝十分发育,平面矛盾十分突出,注入水推进方向性强,属于典型的裂缝性油藏注水特征。c.由于该井组微裂缝带比较发育,注入压力的波及、注入水的推进沿高渗透或微裂缝带发展,可能会造成周围油井注水见效、见水、水淹方向性明显,进一步发展易形成“指状”突进现象。(2)纵向上储层动用不均匀,层间差异大。

该井纵向上9个小层,层间差异比较大,动用程度极不均匀。从立体图分析可知,该井监测层段中下部吸水特别好,而上部及底部的小层不吸水或吸水比较差,监测结果与该井吸水剖面资料均能反映出来。(3)该监测井区微裂缝带及高渗透带比较发育,但从监测微震点分布拟合结果分析,该井区为发育二组微裂缝带。该井区微裂缝带处于开启状态的影响,而且该井区孔隙的渗透、周围油井生产形成的低压带对注入水的推进也起关键作用。(4)跃12-30井注入水主优势水驱主要受微裂缝带发育影响,微裂缝发育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推进越快,周围油井越容易见到注水效果。但是由于受微裂缝影响,在优势水驱方向上的油井容易出现见效快、见水快、“水淹快”的现象。

3.6.2建议:(1)对注水见效明显油井(跃127、跃11-25井)采取堵水或间开措施。防止两井之间形成“短路循环”,避免“水线通道”进一步扩大。(2)建议下步对跃12-30井采取调剖措施,限制中下部主力吸水层(Ⅲ-4、6),动用上部及底部差层。(3)建议尽快对跃12-30井配分层注水,及时控制或停注中下部主力吸水层(Ⅲ-4、6),再提高注水压力,动用上部及底部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