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生金法”的现代研究及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 2

“培土生金法”的现代研究及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梁承志(通讯作者)黄彦张勉叶辉信李艺高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培土生金法”系根据中医五行相生关系而确定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用甘温补脾益气的方药来补益肺气,促进脾肺功能。因脾在五行中属土,肺在五行中属金,土能生金,故名。又称补脾益肺法、补益脾肺法[1]。

现代医学研究[2]认为中医所说的“脾”在功能上与西医所说的消化系统比较接近,而中医“肺”的概念与西医所说的呼吸系统比较接近,近来随着现代粘膜免疫研究的深入,证明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之间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发现在胃肠道粘膜集合淋巴结中抗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将会经循环而分布到呼吸道和消化道及各处外分泌腺粘膜的淋巴组织中。当患者口服免疫疫苗后,肠道集合淋巴结在诱导肠道免疫反应后把带有lgA的B细胞从肠道向呼吸道迁移,从而提高呼吸道粘膜免疫能力。这可能是“培土生金法”中脾与肺的母子相生关系的机理之一。因而粘膜免疫系统处于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部位。尤其是胃肠道免疫部位对局部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方式及程度对呼吸道乃至整个机体的免疫状态及防御机能至关重要。而这些现象与中医理论补益“脾气”可以增强“肺气”的卫外功能观点是一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该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效果理想。现举例如下:

1.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则中气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肺脾气阴两伤则咽喉失养发为喉痹。吴文江等[3]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咽炎79例疗效观察中发现疗效确切,方中重用甘草补土气,取“虚则补其母”之意;半夏、黄芩辛开苦降,解郁散火;附子温中,助甘草补中益气;桂枝、白芍药调和营卫,抵御外寒入侵。诸药合用,使阳气得布,疗效确切。张雪芹[4]在慢性咽炎60例培土生金法治疗的临床研究中治愈率为68%,有效率为28%,故认为喉痹多为胃精干枯,肺精不继,虚火夹肺胃志气逆而上冲,结于咽喉而为病,故需培土生金,益胃中精气,以挟于肺,肺胃之阴的充,虚火自降。

2.慢性喉炎

崔晓丽[5]认为肺系疾病有邪实和正虚之分,治疗方法有直接治肺法与间接治肺法,培土生金法是治疗虚证,属间接治肺法。性喉炎属中医学“久喑”范畴。多因久用嗓音,或久病肺金虚损,以致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失音,肺脾气虚而喑。症见发音低沉,或发音不扬,讲话不能持久,甚则嘶哑失音,或伴有喉间少量粘痰,咯吐不爽,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检查可见喉部粘膜色淡红,或暗红,或见声带肥厚,或有小结等。可伴有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纳少便溏,舌淡红或体胖大,苔薄白,脉细缓。治以培土生金、益气开音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20g、柴胡10g、升麻6g、当归15g、黄芪15g、诃子肉10g、桔梗10g、甘草6g。若兼喉间有粘痰不爽者加浙贝母10g、法半夏10g、炙枇杷叶10g;兼脾虚便溏者加山药10g、薏苡仁30g、大枣10g;兼有肝气郁滞者加香附15g、薄荷10g;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牡丹皮15g,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3.鼻窒

鼻窒是鼻科临床的常见病。其特点为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性鼻塞而涕难出,常因外感而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则不闻香臭,属慢性虚性鼻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单纯性鼻炎。局部检查:鼻粘膜淡红或暗撇双下甲肿胀或肥大甚或桑堪样,用麻黄素收缩鼻甲后可见总鼻道或鼻底部有白色粘涕。偏肺虚者可伴有咳嗽痰稀、气短面色皖白;偏脾虚者可见食少便塘、四肢乏力、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脉细缓。子病累母,肺脾气淦,升降无能,湿浊滞留鼻窍,以致鼻窒不愈。浪拟培土生金,通利鼻窍。刘晓光[6]“培土生金法”在耳鼻口咽喉科的应用中以健脾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窒,疗效确切。

4.慢性扁桃体炎

王均县[7]认为“培土生金活血法”治疗乳娥恢复期,以固本为要,培土生金活血。乳娥恢复期临证所见脾肺两虚,气血不足而致面色萎黄,肌瘦,倦怠少气,多汗,厌食,腹泻,咳嗽,唇口淡白,乳娥淡白,舌质淡红,指纹淡或者脉数无力。用培土生金健脾益气、佐活血之品,生化有济,正气得复,“结者散之”,“坚者消之”。常用加味玉屏风散,方药:黄芪、白术、牡蛎、陈皮、当归、丹参。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主,白术健脾益气,佐牡蛎实腠理、软坚散结,陈皮健脾化痰,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合之则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奏培土生金健脾益气、活血散结。余邪未清加黄芩、连翘;厌食纳少加内金、焦三味。

5.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做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8-9],此病可见于各年龄段,学龄前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而其中的50%可能发展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该病以耳内闷胀,中耳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并伴随听力下降,又称卡他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明确。姜胤辉[10]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60例临床研究中认为参苓白术散能使患者IL-4、IL-6血清浓度降低,IFN-i浓度升高,是恢复TH1、TH2细胞转化平衡,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此认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对提高治愈率与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有关。

小结:中医认为,脾居中焦,有运化水谷和水湿作用;肺居上焦,有主气、通调水道之功,二者在五行中为母子相生关系,尤其在水湿代谢中相互协调,关系密切。若素体脾虚,或湿困脾胃,脾虚失运,一则痰湿内生,上渍于肺;二则母脏虚,累及子脏,均使肺金受害,而出现咳嗽痰多等症,应合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故治疗上重点培土治脾,通过补脾健脾达到补肺气或脾肺同补的目的,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必要时可加用补肺益气化痰的方药。培土生金法在咽喉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咽喉上通口鼻,下通肺胃,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与肺脾胃关系甚为密切。《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五卷》曰:“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谓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通路。”“喉咙者,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肺脾功能不足而致咽喉疾病的发生,其本为肺脾气虚者,均可采用培土生金法,使脾土旺盛、肺气强健而诸病自愈。

参考文献:

[1]、李松波、杨远富、郝花.培土生金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52例[J].河南中医.2008.28(3):45-46.

[2]、吴皓.培土生金与黏膜免疫.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J].2001.7(3):164.

[3]、张雪芹.慢性咽炎60例培土生金法治疗中医中药指南2012.8(10)287-289.

[4]、吴文江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咽炎79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9.31(10).1487-1488.

[5]、崔晓丽培土生金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6).533-534.

[6]、刘晓光培土生金法在耳鼻口麟喉科的应用.中医杂志.2000.41(3).145-146.

[7]、王均县培土生金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2009.27(10).1295-1296.

[8]、李卫民.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37

[9]、那春晓.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71.

[10]、姜胤辉.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11-314.

通讯作者:

梁承志,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耳鼻咽喉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广西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课题(编号:z201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