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孟凡学

孟凡学

(大名县沙圪塔乡一联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是根据小学生特殊的身心特质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运用教学管理的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效能,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的身心特征以及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更具有特殊性。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有利于语文教师帮助小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制自控能力,强化其集体组织观念,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小学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管理问题研究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如下:

1.1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管理千篇一律,没有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区别于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小学生受环境影响大,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时间短等都需要使课堂教学采用特定的方式。语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如果总用同一种风格讲授不同的文章,这样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1.2简单的控制,手段单一,非多样化管理。

在课堂上,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眼神、行为有违反教师意愿的情况,就立即用言语或行动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甚至中断课堂。在激愤中有的语言甚至带有威胁性,如“谁再讲话,谁就给我出去!”这些学生听到了这些语言后,是立即把思想集中到课堂活动中来还是因为害羞、内疚、害怕而使自己陷入恐惧心理状态呢?或者因为被伤到了自尊心而产生抵触情绪呢?

1.3管理思想的功利化。

许多学校在学生小学阶段已经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效益的标准,学校用分数作为硬指标衡量教学质量,一切的教学措施都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的,分数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变成了控制教师和学生的工具。[1]

2.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策略

除宏观教学管理策略外,在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前要有一些具体的策略。

2.1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包括人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体态姿势等方面。事实上,我们的有声语言都必然伴随着非语言行为地表述。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非语言行为地运用。

2.1.1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往往表现出喜闻乐见的心理态势。特别是各种信息及传播媒体相当丰富的今天,他们并不满足于获得枯燥的视觉形象。

2.1.2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来丰富感谢认识。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等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果用的及时,用的巧妙,它的作用有时是有声语言所不能企及的。[2]

2.2语言提示。

师生之间的对话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地掌握、各种能力地培养和提高。教师在学生违反课堂学习纪律后,立即给以简单的言语提示,将有助于制止纪律问题。[3]

2.3合理运用强化理论。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并且认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4]在坚持表扬为主,惩罚为主的基础上,使用惩罚要坚持的七条原则:(1)偶尔使用惩罚;(2)使儿童明白为什么他要受惩罚;(3)给儿童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强化;(4)强化儿童与问题行为相反的行为,亦即当实施惩罚后,如发现儿童有积极的表现,应停止惩罚;(5)避免使用体罚;(6)避免在教师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7)在某个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时使用惩罚。[5]

此外,教师在运用惩罚时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执行惩罚时既要公平一贯,又要灵活差异,譬如学生第十五次迟到和第一次迟到时所受的惩罚就应有差异。

2.4冷处理。

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该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声响后,你夹着本书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可以采取“一静制动”的办法,站在讲台,一句话也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