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陋室铭

韩婷婷王思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韩婷婷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王思

课标要求及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课标要求是: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3、背诵优秀诗文。4、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分析如下: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阅读、理解;学习水平是理解、独立操作水平;学习内容是文言文。前提条件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积累、感悟、运用;学习水平分别是经历、领悟、运用水平;学习内容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第三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背诵;学习水平是应用水平;学习内容是优秀诗文。

第四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欣赏、领悟、获得,学习水平分别是理解、经历、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本套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基本都需要背诵,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陋室铭》是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是讲读课文,后面要学习《爱莲说》。要为学习《爱莲说》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有两点:首先,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是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能够流利诵读,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劣势: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不能很好的理解,在感悟所学知识上有所欠缺。

教学重点、难点:

1、依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领会文章丰富内涵的教材要求,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理解、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依据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结合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不能很好的理解,在感悟所学知识上有所欠缺的学情。预设教学难点为: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悟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检测的方法,学生加强诵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对本文有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3、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学习,学生感悟这种写作手法。

4、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谈对“安贫乐道”的理解,从而学生培养高尚的节操。

教学流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2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唐代的诗人刘禹锡的。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安徽和州做官。当地的官吏欺他是个贬官,在城南江边给了他三间破房子。刘禹锡也不在乎,写了一副对子贴在门上,大意是他的志向仍然不变。地方官一看,就把他的居所从城南调到城北,居室小了一半。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子贴在门上,表示心志依旧。地方官见状,火冒三丈,让他搬到城中间,房子仅剩一间,小到只容一床一桌一椅。刘禹锡一怒之下,写出了千古传颂的《陋室铭》,并刻成碑文立在门口以表心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学生倾听,了解刘禹锡的生活境况)。

【点评: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本篇文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刘禹锡的这篇文章产生好奇。同时介绍了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预设时间10分钟)

教师出示检查题目,学生回答预习内容。

1、学生凭借预习介绍作者和“铭”这种文体。

2、找学生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通过听朗读音频,学习诵读。学生课上练习朗读,最后找学生范读并评价优缺点。

3、找学生翻译课文,针对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和重点句式进行讲解。

(重点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音乐,官僚们寻欢作乐的宴饮之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点评: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对重点词、句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疏通文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活动三: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预设时间13分钟)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要先写山、水?

2、作者说“斯是陋室”,他真的感觉陋室简陋吗?他是如何描述陋室的?

3、文章后面为什么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和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掌握学生分析课文的情况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板书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课文,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预设:如果学生分析不出作者的情趣与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陋室铭表面上是在写(陋室),实际上是在说(德馨),是在说作者自己的(品性),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身居陋室却不感其陋,不去改变自己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不参与官场俗事,不喜寻欢作乐的高洁傲岸的情操。

【点评:通过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从而突出“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重点。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设计的有层次感。同时也为背诵全文打下基础。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方法,促进小组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设计预设说明对学情很清楚。】

活动四:写法探究。(预设时间10分钟)

首先分析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再给出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石灰吟》,学生分析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通过讲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进行练习。学生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感悟。为下节课“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打下基础。突破本节课难点。】

活动五:拓展延伸。(预设时间4分钟)

同学们,古代的仁人志士很多时候都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就像是本文的作者刘禹锡借陋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出示问题:“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身处困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志向与信仰,尤其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提倡安贫乐道能够帮助我们抵抗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少做错事!让学生认识到保持高洁情操的重要性。)

【点评:本问题的设置,学生联系实际明白在这物欲很流的时代“安贫乐道”的重要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活动六:课堂小结。(预设时间1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体点评:

【学生总结,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本节课具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总体点评:文言文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学习祖国几千年智慧结晶的基础。在文言文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学习文言文相关的知识,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陋室铭》整节课创设了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学习本课,体会课文内涵。

(一)课前导入简单明了。直接介绍刘禹锡的故事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刘禹锡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循序渐进。这节课在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上,从疏通文意到内容理解,再到写法探究成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能够牢固掌握。

(三)能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很好的完成了对浅显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对有难度的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