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建筑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广义建筑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考

王翔

栢诚(天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203

摘要:广义建筑是当今所倡导的一种必要的建筑观,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整个建筑业界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基于对建筑学科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时代、如何为人类服务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和广义建筑学的构想等10个方面,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建筑学的体系和围绕其展开的思考。倡导的新建筑观——广义建筑学,为当代乃至今后建筑学术理论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多元世界建筑文化的格局中,人们应当如何为自己的建筑文化定位,又该如何把握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文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如下阐释。

关键词:广义建筑;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一.广义建筑的概念

广义建筑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是------“抽象继承”,也就是说,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代创作中来,或者是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在运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这样的继承,并不是形式上的抄袭,或是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和创造。

二,广义建筑的发展与应用性

广义建筑对于现代建筑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建筑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向。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变得迅速而便捷,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可以共享,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的趋同也成为一种现象,一些建筑师对文化的趋同也保持着相当的戒备,尝试用本土文化来抵御文化趋同。随着全球性地区性问题的日益展开,“着眼于世界思考,着眼于地区行动”于是西方建筑界有人提出“世界---地区建筑”的观点。

广义建筑理论认为“世界---地区建筑”可以看成为世界文明多元化与地区建筑扬弃、继承与发展矛盾的辩证统一,即“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1)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更广泛的系统的科学研究,从地区的环境的建设和整合,城镇的体系,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建筑的类型等多种途径的综合探索,并自觉引入多学科的合作。

2)每种文化都有其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背后,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3)文化趋同的后果是整个创造领域遭受压制,社会的个性和独特性形态遭到破坏。民族地区特色的发挥可以提高本国的文化价值,导致人民对区域特性,地方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有利,自觉地去发展地方的文化,包括城市内部的“亚文化群”,历史城市,及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的保护,地区建筑的特色追求。

三.广义建筑理论所引申出的相关差异问题

广义建筑理论还提出当今中国建筑界一直面临着一个困惑即建筑的传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建筑师面前摆着两种不同的创作道路。一是注重传统文化,注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在创作中力图延续历史的文脉,尽量多的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另外一种则是运用已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人的观念,探索未知领域,探索人类对未来的需求。这反映了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应该允许这两种道路并存,而不要排斥任一种道路。

传统文化是指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部分,由于传统文化传承年代久远,因而极易变化,一般是文化结构中的最稳定的核心部分,因此,它决定着每种文化的特色、类型和性质,并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吸收和排斥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定位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建立在对本国的传统建筑,社会心理学等等深入的研究之上的,定位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古建,中国古代营造典籍,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历史,立足于中国现代经济社会等等状况,是一项复杂而内容繁多的工作。

四.建筑空间的设计与思考

建筑空间设计以提出了现代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特别是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并针对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现总结如下: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以此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总结:纵观设计体系,作为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参考文献:

[1]胡为为.关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45-146.

[2]姜明亮.柴建.住宅建筑空间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2.18:280.

[3]李前军.基于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J].中国包装.2016.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