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发病部位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消化道出血发病部位及治疗分析

吴梅

吴梅(贵州省毕节市医院消化内科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常见位置,为临床治疗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共收录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先对消化道出血症状进行分类,判断患者属于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对其发病部位进行具体地统计。临床治疗后开展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差异性(P<0.01)。结果消化道出血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等2种,本次治疗总有效率达96%以上。结论掌握消化道出血发病位置,提高了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发病位置治疗效果分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170-02

尽管消化道出血并非严重型疾病,但若不及时诊治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实践证明,找准消化道出血发病位置是治疗的关键步骤,确定位置后可执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次根据我院收录的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共收录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25-75岁,平均年龄57±1.2岁;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58±2.0岁;女15例,平均年龄55±1.7岁;病程时间2-12个月。临床初步观察,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症状:呕血、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晕厥等,情况严重者的出血量较大,止血困难。

1.2方法

根据50例患者临床症状的表现,先对消化道出血症状进行分类,判断患者属于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对其发病部位进行具体地统计。按照不同的消化道出血症状,详细对比后划分类别,统计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另外,进一步观察消化道出血者的发病位置,统计消化道出血的具体部位,并且拟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1]。治疗后2个月后,对患者病情恢复效果进行回访调查。

2结果

2.1分类:

此次消化道出血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等2种,下消化道出血明显少于上消化道出血,本次上消化道出血42例,下消化道出血8例。经过临床检查与判断,两种消化道出血发病的位置表现:①上消化道:食管19例、胃12例、十二指肠11例;②下消化道:小肠2例、结肠3例、直肠3例。确定消化道出血发病位置之后,本次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总有效率达96%以上。

2.2疗效

为了进一步弄清消化道出血病的治疗效果,本次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况,选用了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等方式,根据上、下消化道出血实况进行控制。临床治疗后开展疗效评估,按照治愈、显效、无效3种,对本次患者的恢复情况展开统计。50例患中48例有效,37例恢复健康,11例经后续治疗恢复。

3讨论

消化道出血的病发因素比较复杂,常由于多种内外因素造成消化道出血,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临床研究发现,上、下消化道出血是此病的两种形式,而下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少,本次仅4例。对于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治疗,应先判断出血的具体点位,然后才能拟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3.1常规治疗

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3.2综合治疗

3.2.1补充血容量: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2]。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3.2.2止血处理:一是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二是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3]。

结论

临床医学研究显示,消化道出血是治疗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类疾病,引起出血症状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相关,也与其饮食条件、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根据消化道出血的位置,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处理,避免出血造成其他严重性症状。

参考文献

[1]周世婷.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1,23(12):18-21.

[2]唐元才.100例消化道出血病发位置检查及处理[J].医学信息,2010,19(5):43-45.

[3]张鸣.上下消化道出血症状特点及疗效评估[J].青海医药杂志,2011,26(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