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给学生需要的苹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赠给学生需要的苹果

李志丹

黑龙江省依兰县回族希望小学154800

女儿天真可爱,同事们见到她总爱逗她玩。一日,她手里拿了一个很大的红苹果,一个同事提出要用钱买她的苹果。结果,同事拿出百元大钞来买,女儿却坚决不卖。看着她紧抱苹果而对钞票不屑一顾的样子,同事开怀大笑。我的心灵却受到了震动:一个苹果的价值有多大?女儿显然不能准确地计算。然而,因为她喜欢这个红苹果,它就比百元大钞可爱得多。女儿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苹果的价值在于对它的需要,而需要的就是最珍贵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不禁一身冷汗:原来自己多年来竟一直打着“关爱”的旗帜,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并强迫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成为所谓的“好学生”。在我的心里,一个苹果的价值远远小于百元钞票,所以,我的教育也便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女儿让我醒悟,从此,我便时时在教育中赠给学生需要的“苹果”。

一、赠送温情苹果,满足情感需求

在日本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而一家酱菜小店的老板却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命人去苹果产地定购一批苹果,又把200个订货大户的名字刻成标签,然后把标签贴在未成熟的苹果上。当苹果完全变红之后,揭下标签,苹果上边就出现了客户的名字。他把这些苹果随货一起送给客户,结果这家酱菜店居然绝处逢生、顾客盈门。

这家酱菜店成功的秘诀就是送给了客户富有人情味的“温情苹果”。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向这位老板学习,善于运用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和举动,赠给学生“温情苹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对某些学生有偏见,不屑于找到他们的那根“琴弦”,从而使这些学生身上美妙的音响消失了。作为老师,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从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赠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心的温情苹果吧!让温情充盈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充满温情的心灵快乐、向上……

二、赠送目标苹果,满足进步需求

音乐系卡尔的指导教师是一位很著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卡尔一份乐谱,说:“试试看吧!”这个乐谱难度颇高,卡尔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他。卡尔苦苦练习了一周,没想到第二周上课时教授拿出了一个更难的乐谱让他“试试看”;而到了第三周,难度更高的乐谱又出现了……三个月过去了,卡尔就这样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而前一份乐谱往往还没练熟。因此,他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终于有一天,卡尔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质问钢琴大师为何不断地折磨自己。教授没有开口,只是拿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卡尔:“弹奏吧”,他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卡尔。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卡尔居然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精湛!教授又让他试弹第二篇乐谱,他依然难以置信地高水平发挥……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永远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到的“苹果”,也就是时时为自己设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跳起来摘苹果”,一个多么生动的比喻,一个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及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使学生跳起来摘那个又红又大的、属于自己的苹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