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礼宪方彦鹏刘洋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7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的彩超声像图表现,同时将其与和20例健康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彩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儿组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纵径及横径均显著大于健康儿童组的淋巴结,CDFI可探及淋巴结内较丰富血流信号。同时,患儿组经规范抗感染治疗后,原肿大淋巴结均明显减小。结论:彩超检查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确诊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135-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患儿常以腹痛就诊,多数患儿不能准确描述腹痛特点,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常难以与阑尾炎、肠胃炎等急腹症相鉴别。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小儿腹痛鉴别诊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就诊的7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的彩超声像图表现,同时将其与和20例健康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彩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75例,年龄2~7岁,其中男44例,女31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脐周及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部分伴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同时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排除合并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使用频率分别为3.5~5.5MHz、7~10MHz。扫查时儿童取仰卧位,尽量避免哭吵,先用低频探头常规扫查腹部以除外相关疾病,同时观察腹腔有无异常包块及积液。再用高频探头扫查腹腔、盆腔,重点观察右下腹及脐周,观察阑尾有无肿大,回盲部及肠系膜根部有无肿大淋巴结,观察其分布、大小、形态、纵横比、彩色血流分布情况。患儿组病例均经规范治疗7~14天后复查,同时记录以上内容进行对比。

1.3判定标准

本文中淋巴结肿大超声诊断标准为: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mm或短轴径>5mm、纵横比(L/S)>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均视为肿大[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

患儿组均可探及肿大淋巴结,纵径10.5~20.4mm,横径4.9~9.5mm,均明显大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部位以右下腹居多,约占64%(48/75),其次为脐周占24.0%(18/75),其他部位占12%(9/75);均为多发,部分呈簇状分布。形态多呈椭圆形,皮髓质分界清晰,L/S>2。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见点状、条状血流信号。患儿组经抗感染治疗后7~14天后复查,与治疗前淋巴结大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激发体内免疫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2]。临床上常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有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腹痛或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腹痛可在腹部任何部位,因其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而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临床上常因症状不典型很难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由于小儿腹壁薄,肠道干扰较小,使用高频彩超可以较为容易地观察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故而成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中观察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组,腹腔内均能探及肿大淋巴结,以脐周及右下腹居多,同时从淋巴结大小、数目、分布、血流等与健康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患儿组治疗后复查的淋巴结声像图时发现,原来相同部位的肿大淋巴结经系统治疗以后,淋巴结大小明显变小,同时其血流较急性炎症时明显减少。进一步验证了高频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在小儿腹痛患者中,肠系膜淋巴结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也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表现为右下腹疼痛,高频超声可探及肿大的阑尾征象,局部探头加压痛明显,也可合并少许淋巴结肿大。②肠套叠:临床可触及腹部包块,患儿压痛明显,超声具有典型的“套筒征”,横切面呈“同心圆征”。③恶性淋巴瘤:超声可见肿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纵横比<2,并可见部分相互融合,淋巴结门正常结构消失,中心可见液化坏死。

总之,高频彩超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时,图像清晰,具有较为典型声像图特征,同时可以排除其他急腹症病因,诊断明确可靠,还具有无痛、方便、可重复、患儿易接受等特点,可以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以及为治疗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彬,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681.

[2]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