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分析

/ 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分析

王娜鲁芮彤丁燕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650021

【摘要】目的:探究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型制管溶栓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型置管溶栓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3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纳入6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4.62%),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应用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中,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临床护理;治疗效果

动脉置管溶栓是一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栓塞治疗方案,也是应用于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介入治疗方案[1]。在患者的康复期间,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患者治疗有效入性的重要基础[2]。而本次研究中,探究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型制管溶栓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型置管溶栓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3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纳入6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34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信息为34-6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8±6.4)岁。对照组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33例,女32例,患者的年龄信息为33-6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4±6.8)岁。所有患者据一般资料显示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包含保持病房的通风和整洁等。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点进行全面掌握,对患者以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的各种相关事宜,避免患者对手术产生抗拒心理,加强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随时保持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减少其心理的焦虑情况,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在患者护理期间,应当通过关心和鼓励的方式,讲解治疗方案的注意事项和理论知识,这样能够帮助患者纠正不恰当的认知,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有积极意义。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穿刺点和导管进行护理时,应当取患者平卧位,并对患者的穿刺侧进行肢体制动,这样能够避免患者在康复期间,患侧肢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在股动脉也有穿刺点,应当予以加压包扎,并且叮嘱患者穿刺侧肢体应当保持伸直。而在患者的康复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动脉鞘管引起重视,避免出现脱落或弯折的状况,保持导管内药物通畅。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穿刺点护理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口是否出现渗血状况,如果有少量渗血,可以采用沙袋对患者的渗血点进行压迫,如果渗血量较多,应当进行重新加压包扎。

在采用动脉输液泵输入尿激酶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准确配制药剂,并调整用量,并且实时观察输液泵的工作状况,根据患者的治疗感受对泵入速度进行调整。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应当保持患肢温暖,密切注视患肢的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状况,护理人员应当定时确认患者患肢的感受功能,通过双手触摸的方式,感受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询问患者在卧床休息时是否存在疼痛或异常感受,做好相应的记录。如果患者下肢缺血状况较为严重,可能会由于灌注量增加而出现下肢肿胀的状况,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这种症状属于成功治疗的有效反应,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而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将患肢抬高,以消除水肿状况。

1.3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主要包括感染、渗血渗液、堵管、水肿严重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均采用(%)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患者一般资料中涉及到的年龄和其它信息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4.62%),组间差异明显(P<0.05)。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近几年,将置管溶栓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中效果不错,但应注意在治疗时应重点注意患者的置管是否畅通,敷料是否存在渗血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3]。将临床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中,能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告和临床实践内容[4],通过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来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决策和服务,保证患者的身心状态,从而达到护理的效果[5]。

将临床护理应用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中,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薇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的护理体会[J].智慧健康,2017,3(19):72-73.

[2]卜芳惠,冯慧.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9):231.

[3]余伟兰,罗爱琼,刘湘梅,陈小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6):115-117.

[4]王慧.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观察与护理[A].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3:1.

[5]李燕,葛静萍,顾建平.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82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