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对脑瘫患儿功能改善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放养”对脑瘫患儿功能改善的影响

刘发坤赵星星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康复治疗中使患儿处于“放养”状态对其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位脑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三组患儿在我科采用Bobath、Rood和Vojta等常规康复训练,然后治疗组在治疗师监护下和指导家长在家按照正确且安全的方法处于“放养”状态,均进行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功能评估。结果:经过GMFM、FMFM、儿心量表评估结果前后对比,发现每一评估阶段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瘫康复治疗中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适当使患儿处于“放养”状态,能更加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患儿各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脑性瘫痪;“放养”;功能改善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314-0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简称脑瘫(cp),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国外脑瘫发病率为1‰~5‰,我国为1.8‰~4‰,以0~3岁发病率最高[2]。脑瘫目前比较肯定的治疗方法是康复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减轻功能障碍状况,明显降低致残率[3]。

“放养”原意指把某些已经圈养的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使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现如今许多人称将孩子“放养”,即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给予孩子广泛的自由,将自主权、选择权大范围的交予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约束[4]。而对于脑瘫患儿的“放养”,是指在治疗师或家长的监护下,在一定安全环境范围内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活动和学习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我将其总结为个体式放养和集体式放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科室每天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选择60位,患儿月龄、功能障碍状况及认知能力基本相似(各方面匹配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患儿家庭成员配合度和对患儿的关爱教育方式均满足要求。

1.2试验方法

将60位患儿平均分成治疗1组(20人,个体式放养)、治疗2组(20人,集体式放养)和对照组(20人)。三组患儿采取的常规治疗方法一致,治疗组在治疗师监护下和指导家长在家按照正确且安全的方法置于“放养”状态。疗程三个月。

1.3统计分析方法

每月利用GMFM、FMFM、儿心量表分别进行康复评估,评估结果标记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组评估结果均取其平均值。组间差异应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GMFM评估结果

注:表1、表2、表3中的中末评估阶段各自相比P<0.05

3.讨论

脑瘫康复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治愈及完全正常化,而是通过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手段使脑瘫患儿在身体、心理、职业、社会等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代偿。力求实现最佳功能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5]。对于脑瘫的康复治疗,除了常规训练方法外,尽可能的找到行之有效又不受环境影响且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是儿童康复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大量临床实践和对患儿疗效的分析中,发现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适当使患儿处于“放养”状态,对患儿的功能改善和认知能力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放养”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粗大运动是指身体大肌肉群及四肢的活动,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粗大运动的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6]。从表Ⅰ我们很直观的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相比较而言,治疗组功能改善更明显。也就是说,患儿在放养过程中,天性得到完全释放,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粗大运动发育的潜能最大程度的被激发。由此可知,在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适当使患儿处于“放养”状态,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相较于传统治疗更显著。

3.2“放养”对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精细运动指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7]。表Ⅱ中的测评结果我们通过t检验发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不难发现,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我们让治疗组患儿适当处于“放养”状态,相同治疗周期后,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精细运动能力改善更迅速。

3.3“放养”对患儿认知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8]。通过表Ⅲ中儿心量表在不同时期测得的数值,我们发现患儿在放养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变,患儿的自主意识和对事物的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4“个体式放养”和“集体式放养”

通过表Ⅰ、表Ⅱ和表Ⅲ的测评结果,我们知道治疗1组和治疗2组患儿各方面能力均有改善。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1组和2组患儿能力改善还是各有侧重的。个体式放养疗法中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和自主意识、独立能力等变化相较更大,可能原因是单独个体的自由下,还是比较喜静,下意识的摆弄玩具等。集体式放养疗法中的患儿粗大运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改善更明显,可能因为人多而好动等。至于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与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脑瘫康复治疗中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适当使患儿处于“放养”状态,对患儿的各项功能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有利于降低患儿的致残率,有利于患儿像正常儿童一样回归社会,享受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陈四文,邓吉华,江受传.小儿脑性瘫痪的国内外研究[J].现代中国康复,2002.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张红卫.放养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河北,2015.

[5]李晓捷,陈秀洁,姜志梅.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史惟.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

[8]陈之.认知心理学[J].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