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观察及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观察及护理干预

陈桂琴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并留置针的新生儿4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一般处理措施(对照组,210例)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210例)发生静脉炎的概率。结果:借助于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4%,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预防意识,降低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观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09-02

临床上在对新生儿进行输液治疗时,通过对静脉留置针能够有效的避免反复穿刺,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也可缓解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及劳动强度,因此应用较为普遍[1]。但与此同时,常常也会造成静脉炎的病发。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4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儿均采取了静脉留置针,其中观察组患儿在接受了护理干预措施后,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420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依据入院编号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10例。其中观察组男105例,女105例;足月儿171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5.5±2.4)周;早产儿39例,胎龄30~36周,平均胎龄(33.5±3.3)周。对照组男106例,女104例;足月儿172例,胎龄38~40周,平均胎龄(35.1±2.3)周;早产儿38例,胎龄31~35周,平均胎龄(33.4±2.8)周。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等一般统计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输液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后,采用一般常规处理措施。

观察组:静脉输液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经由护理人员针对发生静脉炎的原因予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①合理选取穿刺位置。选取穿刺位置时,应尽可能选取头皮与上肢静脉。在进行浓度较高的液体注射时应当选用较粗大的血管。

②加强规范操作。在采取静脉留置针并进行多次输液时,要做好防菌措施,避免引发细菌感染;针对穿刺位置的消毒需应用浓度含量为75%的酒精,穿刺成功后,再次予以消毒并进行敷贴;针对穿刺失败留置针应及时更换;尽可能降低留置针时间,通常以4d左右为宜,最长不应超过1周。

③关注输注药物的性质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快,浓度过大,以避免造成血管壁压力过大,并使得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升高。

1.3评价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制定的标准予以分类[2],Ⅰ度:局部疼痛、有部分红肿或是水肿情况;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同时并发静脉条索状变化;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可引发硬结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后,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对比护理前后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伴随着临床上对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范围愈发广泛,能够有效的降低穿刺次数,缓解患儿所遭受的疼痛程度,同时还可实现对于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压力的有效减缓[3]。但与此同时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由于静脉留置针行为的大量应用,由此所导致的静脉炎发病率也急剧升高,特别是在新生儿当中,因其免疫能力还相对较低,更易遭受细菌感染并由此引发各类病发症状。造成新生儿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十分多样,这与新生儿的生理特征、留置针操作技术、穿刺位置、留置针型号、材质、留置时间、频次以及所输入药物的性质及速度等均存在有密切的相关性[4]。依据个体差异的不同来进行具体的评价分析,加强对于各类可控因素的合理控制,不断加强对于静脉输液穿刺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相关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而实现对于静脉炎发生率的有效降低。

在有关的临床研究中证实,针对新生儿静脉留置行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将能够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现实应用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当中,借助于对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其中涵括了对于留置针置入以及封管操作等技术要领的分析,通过对穿刺位置予以合理化的选取、降低留置时间并控制好封管频次,可有效的降低患儿的静脉炎感染率,其中采取以上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儿其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1%,相较于对照组的15.24%而言下降幅度明显,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

综上所述,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预防意识,降低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翁莉,韩树萍,余章斌等.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24(1):66-68.

[2]曹宏.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29(3):324-325,367.

[3]何秀菊,张慧,伍妃等.可来福接头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15(7):73-74.

[4]虞培珍,张银平.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3):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