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人群的儿童期虐待调查研究

/ 1

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人群的儿童期虐待调查研究

涂庆李梅喻明明杨尚峰吴正吉

(1重庆市公安局禁毒总队重庆400010)

(2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重庆400020)

(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262-02

国家禁毒办《2015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数量已达到145.9万名,35岁以下青少年占67.8%,青少年正在成为合成毒品泛滥的最大受害者。如何禁止青少年不吸毒,以及如何有效戒毒,已成为全世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期的创伤经历可能是其产生某种物质依赖的心理动力。很多研究显示滥用、行为不良、自杀、性越轨和离家出走等经常与儿童期虐待物质有关,但这些在常规评价中不会发现[1]。为此,我们设想通过研究吸食合成毒品的青少年的儿童期虐待情况,了解其与吸毒行为产生的关系,构建吸毒人群吸毒成瘾行为形成的心理学动力模型,为建立有效防毒、戒毒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15岁~35岁吸食合成毒品的青少年2200人,其中男性1900名,女性300名,文化程度为初中1540人(占70%)、高中440人(占20%)、高中以上220人(占10%)。

1.2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测评。该量表由28个条目组成,分为五个临床分量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分:从不;2分:偶尔;3分:有时;4分:经常;5分:总是。每个分量表得分在5~25分之间,总分在25~125分之间。另有3个条目作为效度评价。整个中文版的Cronbachn系数为0.64,重测信度为0.75;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条目对因子的负荷系数为0.09~0.64,χ2/df(2.48);近似均方根误差为0.06、IFI(0.76)、CFI(0.75)、TLI(0.72),PNFI(0.58)、PCFI(0.67)。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是测评中国人群儿童期虐待的良好心理测量工具。

1.2.2实施方法10名心理学专业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讲解填表注意事项,然后由受试者自己填写上述问卷,吸毒者中少数文盲者由研究人员进行访谈并代为填表,填完后当场收回问卷。

1.3统计方法

所有研究资料均由SPSS17.0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及分量表分的性别比较

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人群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为52.01±6.43,各分量表分在6.52~15.55之间。不同性别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总分与各分量表分见表1,男性吸毒青少年得分稍高于女性,总分和情感忽视得分有性别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数据显示,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的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高于正常人群常模的平均分,说明该人群儿童期成长过程中可能曾遭遇有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发生,且女性吸毒人群的情感忽视明显高于吸毒的男性人群。在被调查的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中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发生率经常与有时合计分别为46%和27%。儿童期经常受到情感或躯体虐待可能会造成其不安全感,会影响与重要他人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或建立起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紊乱型或矛盾型依恋关系,这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自尊的建立产生极大的破坏力,不良的依恋关系还会对当事人成年以后在对应激事件的处理上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安全感的缺乏还会导致受虐儿童认知和社会功能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而产生自卑,会破坏个人力量感和自我效能感,常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以摆脱痛苦,虐待使儿童形成不成熟的情绪调节功能,在内外环境混乱状态下易出现异常行为[2]。受虐儿童自尊水平偏低,自我评价偏低,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3]。

【参考文献】

[1]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理学[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9):105-107.

[2]MashEI,WolfeDA.孟宪璋,洗漪涟,罗文文,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61-604.

[3]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相关因素及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30-34.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公安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青少年吸毒成瘾心理动力模型构建及分析.

基金编号:R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