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胡子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胡子玉

胡子玉

永顺县人民医院湖南永顺416700

【摘要】目的:分析CT(Computedftomography)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84例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每位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和病理检查三种诊断方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检出率和股骨头坏死阳性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分期情况。分析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和股骨头坏死阳性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I期和IV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II期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检查(P<0.05),III期的检出率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股骨头坏死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各有优势,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推广联合诊断对比分析,以发挥不同诊断方式的最大临床价值,避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分期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骨关节疾病。指应力作用下,机体骨结构发生骨小梁结构损伤即显微骨折,从而导致其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的病理演变过程[1]。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大腿近侧甚至到达膝盖部位的疼痛。CT(Computedftomography)检查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简单迅速方便且经济实惠[2]。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现象从人体获得电磁信号,重建人体信息的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MRI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显示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优点,价格比CT检查要贵。两种诊断方式基于不同的物理学理论对人体病变进行诊断,各有优势,此研究分析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者;②本人及其家人对此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对检查结果存在质疑,中途转院者;②有严重的先天性器质性疾病者;③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④有皮肤病者;⑤妊娠期患者。回顾性分析8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男性60例,女性24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5.16±1.79)岁;病程2~21个月,平均病程(10.23±0.35)个月;有外伤史患者29例,过量使用激素患者37例,骨质疏松患者11例,有酗酒史者5例,不明病因者2例;病理学分期: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I期患者例17,II期患者19例,III期患者20例,IV期患者28例。

1.2方法

每位患者均接受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病理检查三种诊断方式。CT检查使用GE8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设置层厚3mm,层距3mm,对病灶部位进行加层扫描。MRI使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成像机,选取体位圈,设置层厚5mm,层距2mm,对病灶部位进行横断面、冠状面进行层段扫描。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和MRI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检出率和股骨头坏死阳性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分期情况。

分级评定标准:①I期:股骨头未变形,CT检查正常或骨质疏松,MRI成像股骨头负重区域出现线条状异常信号;②II期:股骨头冠状面和形态正常,CT检查骨小梁增粗,局部有硬化区,MRI成像股骨头出现新月形、条形异常信号;③III期:股骨头变形,CT检查有塌陷、骨皮质断裂,MRI成像股骨头有带状低信号,同时骨皮质断裂;④IV期:CT检查股骨头严重变形、塌陷,有骨质增生和硬化,MRI成像在III期基础上出现关节退行性关节病。I期属于股骨头坏死早期,II期、III期属于发展期,IV期属于晚期。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患者不同诊断模式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疾病不同分期患者例数均属于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率和阳性诊断准确率的比较[n(%)]

诊断方式n病灶检出率阳性诊断准确率

病理学检查848484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8475(89.29)74(88.10)

注:χ2值和P值为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比较。

3讨论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一般包括骨组织的自身病变和股骨颈骨折愈合期间负重行走、恢复不良两种原因,其中骨组织病变是由慢性酒精中毒或糖皮质激素使用过度引起骨坏死和骨再生能力障碍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股骨头骨骺坏死,以致骨头的成长和生发障碍两种原因导致[3]。股骨头坏死早期,CT表现正常,内骨质结构改变后,CT检查明显为三层结构,可诊断出关节变形。MRI可在早期发现骨坏死灶,且可明确显示炎症纤维化、硬骨化、充血、水肿等病变特征。两者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MRI技术分辨率较高,图像质量得到提升,临床漏诊率降低,对于疾病分级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MRI对于关节腔积液的检测也非常敏感,可检测出极少量的积液,大大提升了检测的敏感度[4]。此研究结果显示,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结果,与此结论相符。另外,MRI具有多样信号,对骨内严症、肿瘤等病变信息进行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因此可有效鉴别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症状,对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他诊断方式在股骨头坏死早期均无明显诊断效果,MRI技术在这一点上具有重要价值[5]。本研究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查I期和IV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II期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检查,III期的检出率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此结果也与此结论相符。此外,MRI检查无辐射、提高了检测安全性,易于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股骨头坏死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各有优势,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推广联合诊断对比分析,以发挥不同诊断方式的最大临床价值,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张健,彭吾训,殷富裕.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s2):112-115.

[2]潘仕文,龚建平,张伟,等.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43(s01):287-287.

[3]陈龙华.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15(2):8-10.

[4]许海甲,李章华,侯煜东,等.Micro-CT评价Runx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促进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兔坏死股骨头修复效果[J].生物技术通讯,2015,26(6):825-829.

[5]沈兴潮,宋才渊,吕帅洁,等.显微CT观察右归饮对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2015,28(12):11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