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六种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3

努力培养“六种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性

贾海英

贾海英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单从应聘就业入手,就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从大学生应具备的“六个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还是深层面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显著改变。如何抛开这些问题,单从应聘就业入手,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帮助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摆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使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各方面表现优秀、综合素质高,能基本适应各种职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求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行为目标的选择和决断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能够依据现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在多种途径中选择一条最佳方法和手段,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亲朋好友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自我决策能力。

我们发现一个人的自我决策能力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关键因素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能深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有利条件,就能较好地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作出决策。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认识”。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某些对你来说很重要和你很想要的东西”。是一个人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不断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行为发生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和支配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我们在就业辅导工作中,以团体辅导和个别交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班会、讲座、优秀校友座谈等方法启发和促使学生深刻思考,从自己的人生意义角度来澄清、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身置于大的环境背景中来思考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并确立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价值观。

(二)帮助学生知晓自己的兴趣。兴趣是“人们为了乐趣或享受而做的事情”。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一个人带来乐趣,提供强有力的内在动力,激发个人的潜能与创造力。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乐此不疲;反之,则最多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还很容易导致厌倦和疲劳。我们通过辅导讲座和个别交谈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作为应聘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

(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特征。人的性格类型与职业之间具有关联性。有些工作能适应而有些工作就不适应。我们通过对各种职业的分析,引导学生一方面寻找性格和职业的结合点,另一方面,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性格,并善于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性格的特色。

(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用人单位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常常会以“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能力分天赋能力和通用技能两类。天赋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某些方面的独特能力,而通用技能更多的是个体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综合的、可迁移的能力。我们通过辅导,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从事自己能力所长的职业更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特别是通用能力的要求,需要在大学期间在抓好文化课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职业所需的个人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择业就业打好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能力集中体现在人际之间的交往、合作、良好的道德和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较为敏感,不太稳定的时期,而社会对于他们来说已近在咫尺,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表面上看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已日臻成熟,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还比较脆弱。习惯了校园生活的他们在即将涉足社会之际,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常常产生烦躁不安、焦虑、压抑、易冲动等不良情绪。这是正常现象,它来自于学生对自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担心和对未来职业的忧虑。

工作实践中,我们重点从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将来职业环境入手,通过开展一系列辅助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教育引导。利用专题辅导、周末点名、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引导启发。教育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一个对社会基本的态度和平常冷静的心态。鼓励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保持良好的接触,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把自己置于各种事物之中,大胆地去了解社会,掌握自己即将步入的工作环境,并在有条件时进一步改造它。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当个人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和改造自己,积极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位置。

(二)利用现代媒体资讯了解职业环境。要求大家从相关书籍、资讯和网络上收集职业环境信息,并通过集体交流和讨论,扩大宣传面,使大家共享有效信息。丰富大家对职业环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发挥人际网络作用,扩展信息渠道。鼓励学生主动运用个人关系网和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利用在不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亲朋好友收集职业环境信息,听取他们的介绍和分析,这样获取的信息往往比书籍、网站更为及时、生动和翔实,更有价值。

(四)积极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和有组织地参加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会、企业在校园和社会上举行的招聘会、企业文化宣讲展示会等,了解掌握有关职业环境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信息。

(五)参观实习,直接感受职业环境。组织毕业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在真实企业中获取直接的职业环境体验,并通过写实习报告、调研材料和工作总结的形式,使学生形成更为深入、直接的认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今后职业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了自信心。

三、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然而,由于大学教育与现实工作之间存在的差别和不相适应性,造成大学生就业后与实际工作岗位不相适应。多数学生要付出一个阶段甚至是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后,才能逐渐适应本职工作。

作为大学生职业辅导老师虽然不能把每个学生在大学教育当中都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劳动技能的全面人才,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总结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满腔热情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去开拓进取,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够胜任本职。

第一,我们通过专题演讲和辩论会,让大家畅谈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讨论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的大学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从而使大家明白知识与力量的关系不是天然的等式关系,知识只是产生力量的前提,知识成为力量需要转化,需要中介。这个转化中介就是掌握知识的人的实践能力、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感。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知识再多却不愿把它奉献出来,那也只是死的知识,只是潜在的生产力,于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什么意义。生活赞美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甘愿与现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学习践行的楷模。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劳动光荣,为国家为社会奉献个人聪明才智的强烈愿望。

第二,认真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真正置身于社会当中,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每年暑假我系都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还自发的结成小组,在学校组织的项目之外主动联系实践项目,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几年来,我系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特教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家教服务、各类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面几乎覆盖了全体学生。

第三,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真实舞台。我们不限于在本省企事业单位联系实习点,还与浙江、江苏、宁波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供需关系,形成了实习就业一条龙的态势。学生通过实习,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实际劳动技能,还找到了适合自己建功立业的工作岗位。

四、培养大学生“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和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与自然贴切的面部表情、诚恳平和的态度、自如得体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往往能达到超乎寻常的效果。求职中的大学生要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想顺利过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认可你,录用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即使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要准确表现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同样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适时组织模拟课堂活动。邀请名师传授讲课技能,让每一位学生上台模拟试讲,组织讲评,交流经验方法,锻炼学生授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开展社团活动,结合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工作部署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

三是在班级成立宣传报道小组,组织学生结合学习、生活、政治教育、学校中心工作及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各种文体形式写成文章,或向校报投稿,或举办学习园地,并定期组织评稿,对优秀稿件给予奖励。这种形式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思想感情交流的新方式,还明显地促进了学习积极性。

四是在毕业前,邀请相关单位领导及组织人员开展应聘专题辅导。讲授应聘方法,练习与人交谈、自我介绍、自我展示、自我推销的技巧和自荐信的拟写要领。

五、培养大学生“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加入到一个集体中。这就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沟通、合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处世”。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愉快和事业成就。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组织专题辅导。邀请专业老师团体辅导,让学生了解社交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礼仪。

(二)通过集体活动,让大家置身于具体情境之中,练习学生社交的行为举止。例如,每年新生入学后举办“迎新晚会”、定期举行的体育竞赛、节日文艺汇演、每年一度的全校性运动会等,大家都注意用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来要求自己。讲文明,讲礼貌,穿戴整齐,用自己的良好言行来影响和带动他人,并受到他人的感染,形成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学生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并通过交谈和协作完成某项工作得到社交的锻炼。

(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利用社会实践、家教服务、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各种时机,与所接触的各种不同环境身份人士进行交往,体验和锻炼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每次活动前,对社交活动作出计划,提出设想,制定出要达到的目的,结束后进行总结探讨,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

六、培养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成功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影响机构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尽管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却可以说,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程度不同的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表明,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都应具备。在一个企业中,小到领班,大到部门经理,都需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不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综合化、社会化,各项工作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充分利用班委、学生会、团支部、社团等具有组织管理活动的班子,让每一个在其中担任职务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摸索和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技巧,真切生动地感受到一个组织领导者的工作体验。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住四个环节,使绝大多数同学都担当起一定的领导角色,有组织集体活动的机会,从而有效地锻炼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

(一)选准苗子,重点培养。把热心集体活动,态度积极,学习认真的学生组成班委,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大胆管理和组织班级事务。

(二)选拔优秀班委、有兴趣爱好及特长学生进入学生会、团支部和社团,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担当领导角色,自主处理职责内各项事务。

(三)组织模拟班委,把一些没有担任班干部,没有社团职务的同学组织起来,协助班委、团支部和学生会组织管理一些具体事务,让他们在做具体事务中得到锻炼。比如宿舍长职务虽小,但却对宿舍卫生负全责,要组织全宿舍同学团结协作,共同搞好宿舍卫生,就必须讲究工作方法,调动每个室友的积极性,把大家凝聚起来。

(四)对特长学生分配特定的工作。如对有体育、舞蹈特长的学生,安排他们担当体育教练和舞蹈教练,配合班委组织班级的文体活动。

以上是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作经验和理论探索总结的一点不成熟认识,由于理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

邮编: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