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罗观连

罗观连

摘要: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论述了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希望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环境;工业布局;环保意识

地理教育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

一、环境因素与工业布局

环境因素是衡量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丧失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辽宁省本溪市一度成为卫星找不到的城市,就是由于该市高度集中了数百家排污企业,浓烟遮蔽天空,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既造成该市区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就是该市在工业布局时没有充分考虑本地四面环山、不利于烟尘疏散这一因素。这样的教训有很多。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其环境容量虽然巨大,但毕竟是有限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工厂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根据区域的环境和特征(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等特点,选择适宜的厂址及排污口位置,使污染物能较好地被环境净化或避开对人类的直接危害。如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有水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布置在山谷或盆地中;有污染的工厂还应与城镇和其他居民区、风景区保持必要的距离,并用绿化带相分隔等。工业布局还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防治。如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适当布局一些工厂就近或就地加工利用,把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有效地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料成为另一个工厂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效果。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危害很大。如想回收利用,可建硫酸厂;粉煤灰是火电厂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可建粉煤灰建筑材料厂等。因此,在制订区域的工业布局规划时,要充分重视生产力的合理组合,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二、开源节流技术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许多国家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有些国家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大豆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周年平衡,防止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可兴建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

三、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四、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师应帮助中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对环境保护事业和工作,深入校园,广为宣传。可由学校请当地环保战线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做报告;也可师生动手,利用幻灯片、黑板报、图片展、风光纪录电影、说唱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政府关于环保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等。如此众多的形式都是因地而异地进行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都城初级中学52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