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

/ 2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

陈杰曲少梅

陈杰曲少梅(山东龙口经济开发区医院山东龙口265716)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385-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的不断现代化,中医肾病学已成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目前中医药三级学科分类中较具优势,迅速发展的学科之一。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加强对中医肾病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1传统中医理论对“肾”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肾的认识,建立在“大肾脏”的思路及理论基础之上,与现代医学明确定位于解剖学之“肾脏”有着本质区别。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生髓化血,主纳气和温煦濡养脏腑等生理功能,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主藏精,二主水,三主纳气。肾藏精,精化气,内寄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一身阴阳之根本,属水火既济之脏,“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元激发,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影响到肾,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肾藏精功能失常,主要导致与生殖、生长发育有关的病,如阳痿、遗泄、月经不调、早产、流产、不孕、不育等病,此外肾精亏虚还与亚健康状态、各类神经官能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肾主水,是指在肾的主导下,通过与肺、脾、膀胱、三焦等脏器协作完成水液代谢。肾主水又与其主藏精功能有密切关系。肾气不固,封藏固摄失司,可导致膀胱失约,出现尿频尿急等症。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导致水邪泛滥,外溢肌肤,发为阴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湿热,阻碍气化,则小便滴沥不畅,热盛则尿赤;湿盛则尿浊;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与肾不主水,造成水液代谢障碍的病证有水肿、关格、肾着等;与膀胱不利有关的症证有癃闭、淋证、遗尿、转胞、尿失禁等。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呼入之气在肺的宣畅及肾摄纳作用下上宣下达、通达全身,最终顺利完成整个呼吸过程。若肾不纳气,则可见气喘欲脱,呼多吸少等临终危象。肾不纳气,主要见哮证、喘证、咳嗽、阴阳离等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终上所述,传统中医的“肾”是建立在“大肾脏”理论基础之上,所指大致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内分泌、结缔组织、老年病、皮肤性病甚至血液等多学科内容,其概念实质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而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肾脏迥异。

2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

现代中医内科肾脏病学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内科肾脏病学理论及临床实际充分结合的产物,是具有现代意义、浓厚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中医肾脏病学以西医解剖学之“肾脏”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理论为基础,遵从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通过运用中、西药物对包括肾脏疾病在内的多种泌尿系疾病进行干预治疗,从而达到康复或缓解目的。有学者认为,中医肾脏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各种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上述疾病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其预后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内涵包括肾的解剖定位、肾的生理功能、肾病的病因病机、肾病的诊法与辨证、肾脏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要点、肾病的治则治法、肾病的护理、各种肾脏疾病的证治规律及其预后,所涉及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关格、癃闭、尿血、尿浊、淋证、腰痛、虚劳等,也包括一些继发性肾脏疾病所归属的中医病证,如消渴、眩晕、阴阳毒、痹证等。我们认为,基于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广泛借鉴与运用当前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理论及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肾病不同,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内涵还应当包括现代医学肾脏生理、肾脏病理、肾脏病理生理、肾脏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各种肾脏病诊疗技术及治疗方法等内容。此外,随着对本学科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还将进一步衍生出中医肾病基础理论、中医肾病诊断学、中医肾病治疗学、中医肾病护理学、中医肾病社会伦理学以及急、慢性肾衰竭治疗学等次级学科,将极大丰富中医肾脏病学的内涵。

3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

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主要包括一些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如分属于内分泌、呼吸、风湿免疫、心血管、生殖等学科的各类继发性肾脏疾病或相关内容,应视为中医肾脏病学的主要外延。当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肾”实质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中医肾脏病乃至整个医药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妇科疾病的月经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型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官能症、失眠、脑血管意外等;内分泌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的某一临床类型或发展阶段,均可通过中医补益肾脏、调整肾之阴阳而取得良好的疗效。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精髓,也强烈提示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物质基础,即“肾”的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与“肾”相关性研究就是近二十年来中医“肾”实质研究的最大成就。这一“外延性”研究的重大成果,不但对中医肾脏病的临床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极大拓展了中医肾脏病的外延,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4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发展

明确了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使中医肾病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以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成为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加强中医肾病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努力挖掘和发挥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在充分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当代最先进的理论及技术成果,提高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能力,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发展,无论在科研、临床、教学方面均应贯彻上述原则。此外为促进学科发展,还应进一步做好中医肾病的文献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工作,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治疗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努力寻找中西医肾病研究的结合点,重视中医肾病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中医肾病病种规范化研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笑梅,孙伟.试谈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87-88.·85·2010年第38卷第2期Vol.38,No.2,2010中医药学报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