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李红霞

李红霞(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医院二内科437500)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3-0246-02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eb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活检确诊的182例胃癌的Hp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P感染与胃癌发生年龄无关.各年龄组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感染与胃癌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胃窦癌与贲门癌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p感染与胃癌病理类型无关,胃癌各病理类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

胃癌是我国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明了,主要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有关。随着对Hp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亦有一定关系。本文对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82例胃癌的Hp检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胃粘膜的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82例的Hp检测中,男119例,女63例,男:女=1.89:1,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46.9±13.3岁,其中Hp阳性48例,Hp阴性134例,Hp阳性检出率37%。

1.2Hp的检测

从胃窦部取胃粘膜活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试剂盒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同时采用Giemsa染色,显微镜下找Hp,当两者均阳性时确定有Hp感染。

1.3病理活检

活检取材部位为:取肿瘤部位边缘的内侧缘组织,活检的数量为4-6块,标本送病理科病检。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

2结果

2.1胃癌年龄分布及与Hp的关系

182例患者,≤30岁23例,Hp感染率26%;31-45岁63例,Hp感染率33.3%;46~60岁69例,Hp感染率21.7%,>60岁27例,Hp感染率22.2%。各年龄组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l。

表l胃癌年龄分布与Hp的关系

2.2胃癌病变部位及与Hp的关系

182例患者中,胃窦癌89例,Hp感染率37%;胃体癌66例,Hp感染率18.2%;胃底癌20例,Hp感染率15%;贲门癌7例,Hp感染率为0。胃窦癌与贲门癌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胃癌病变部位及与Hp的关系

2.3胃癌病理类型及与Hp的关系

182例患者,腺癌58例,Hp感染率27%:低分化癌67例,Hp感染率22.4%;印戒细胞癌(粘液细胞癌)39例,Hp感染率35.7%;印戒细胞癌+部分低分化腺癌l5例,Hp感染率21%:特殊类型癌3例(鳞癌2例,类癌1例),Hp感染率为0,胃癌各病理类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胃癌病理类型与Hp的关系

3讨论

胃粘膜的主要致病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长期研究证实Hp可能的致癌过程是:Hp持续感染引起慢性胃炎,进而导致胃粘膜代谢改变,胃上皮细胞增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胃癌。即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初期始动因素,或胃癌发生的促进因素。本组资料虽无Hp感染直接致癌的证据,但胃窦癌与贲门癌间Hp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病变部位有关。即与非贲门部胃癌有相关性,而与贲门癌无相关性。这与Hp定植部位胃窦>胃体>胃底>贲门相一致。此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Hp感染与胃癌发生年龄无关,与胃癌病理类型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印戒细胞癌Hp感染率最高,特殊类型癌无Hp感染,是与转移癌相关。

本组资料Hp阳性检出率不高,仅37%,与国内外文献资料比较,差异较大,可能为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胃内环境改变,不利于Hp生存,或患者曾有不规则的抗菌素治疗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胃癌在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中年人发生率明显要少,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为减少胃癌的发生,作者认为根除Hp,阻断胃癌的起始阶段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瑜之.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见:胡伏莲.周殿元.贾博琦主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35~45.

[2]骆于义.朱惠敏.美丽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I999;9(2)20~21.

[3]于皆平.沈志祥,罗永胜主编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

[4]许国铭.李石主编.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1999:760~774.

[5]棣世平.王盂薇.尤伟缔,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胃癌相关性研究.中华捎化杂志,1997;8(4):2l1~212.

[6]杨澜宽.林三仁.雷道年,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0(5):251~253.

[7]祖毅.蜀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2):58~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