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农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浅析

张明朝

张明朝(普安县罗汉中学贵州普安5615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学方式正在不断改变着语文课堂教学。过去的“满堂灌”、轻过程重结果、海战术等教学形式淘汰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多了,学习兴趣浓了。毋庸置疑,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实践新课程的结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成绩的背后有泡沫,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

1.重资源开拓,轻语文本位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握不住语文教学的方向了。如一位教师教《秋天》,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后就带领学生去观赏秋景,感受自然,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背诵等要求一概撇开。又如有位教师教学《三峡》,整堂课都在谈与课文联系不大的事:三峡位于哪里,是怎么得名的,过去的三峡怎样,今天的三峡工程怎样等等。一节课就这样在教师的高谈阔论中结束了。再如,很多教师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总免不了四处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克隆方面的生物知识,课堂上再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讲解。这些课学生感到新奇,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可仔细一想,这不是在真正上语文课呀。

的确,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极强,教学中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课内外学习与知识运用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然而语文毕竟是语文,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语文教学的资源开拓必须立足于“语文”,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如果所有的语文课都像这些教师那样上,语文教学必将跑调。

2.重形式,轻内容

新课标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这样一来,许多教师便舍本逐末,为形式而“形式”。不论哪堂课,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教好课文,而是如何考虑使课堂更有生气,更有亮点。于是将课文抛在一边,让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讨论交流。如多数教师教学《石壕吏》,都喜欢编课本剧补白课文:让学生一人扮差吏,一人扮老妪,尽量惟妙惟肖地展现差吏逼问老妪的情景,甚至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交流表演效果。但学生在表演时往往面带笑容,无丝毫沉重感,使原本苦不堪言的文本凝重氛围轻描淡写的演绎掉。不少教师教《孔乙己》,总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播放有关孔乙己肖像和动作的情景课件,认为这样做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殊不知,学生仅在欣赏画面。

其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的选择既要愉悦有趣,更要服务于课文内容教学,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面所举的课,从表面看,学生是动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但学生留意的多是搞笑的地方,对课文的语言表达、思想内涵、构思技巧等知之甚微。若不深入品读课文语言,老妪的“苦”光凭“演”是感知不到的,孔乙己的“酸”光靠“看”是看不出来的。

3.重学生主体,轻教师职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学习,倡导多元解读文本,这无疑是对的。但有的教师对此作肤浅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还要我何用;既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由发挥”吧。于是乎语文课堂五花八门,有放羊式的;有学生别出心裁曲解文本的;有学生过度张扬、无限“创意”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诠释生命和人生的很有哲理性的散文,在理解上,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可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初读课文后便立即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应该怎样看待人生?读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不难想象,这位教师失职了,把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变为纯粹的自学,这样的教学会有收效吗?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有说孔乙己好逸恶劳的;有说孔乙己善良的;有说孔乙己迂腐的;有说孔乙己麻木的;有说孔乙己偷窃成性的;甚至有说孔乙己死得其所的。同时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片言只语作依据。对这些见解,教师都毫无甄别的作了肯定。假若持这位教师的态度,学生的这些认识都正确,那又怎样归纳孔乙己的形象呢?我们知道,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他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苦人儿”,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另一个”,文本作者倾注的多是对他深深的同情,又岂能说“死得其所”?再如,部分教师教学古诗词,出于帮助背诵和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仿写并朗诵。于是竟有学生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弄出“床前电灯光,胜过马牙霜。抬头望灯光,低头思姑娘”“忆往昔无米无盐无人雪中送炭,喜今朝有权有势有人锦上添花”的“创作”来。作为学生,反映出如此的思想和情调,教师不仅不及时引导,反而大加赞赏“有创意”、“会活用”。这不但是在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且是在误导学生自由发挥。

实际上,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要求教师不能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管,也绝不意味着教师可有可无。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对文本有较深入全面的理解,离文本近,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断上升才能逐渐拉近。就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而言,教师起着中介作用。另外,学生的“多元解读”不一定完全正确,有的解读不到位,需要点拨充实;有的解读有偏差,需要诱导;有的解读错误甚至荒谬,需要纠正。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负有组织、建控、引导的责任,这是古今中外的永恒话题。教师不能因为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而让学生放任自流,正如新课标指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目前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笔者认为,造成困惑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误解、支解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冷静审视现状,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必须综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有机结合、“合作学习”与“组织控建”有机结合,必须继续保留语文传统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模式和方法,该讲解的仍然要讲解,该点拨仍然要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困境,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