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之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之思考

张旭林

张旭林

(湟源县第三中学青海湟源812100)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深深地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是比较棘手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既然存在了问题,就需要采取措施,寻找解决的途径。在我看来,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改进。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聚宝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这些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从孔孟时代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屈原的“虽死犹未悔”;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孙中山的“驱除鞑掳,恢复中华”。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文化精神始终体现在作品中。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1.语文素养不足,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大多数学生字迹比较潦草难看,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在解答填空题、列举题、简答题和作文题中,因为不规范书写和错别字而失分的较多。这个很明显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书写锻炼,写出来的字横不平竖不直,完全没有了汉字的规范、形象、美观的特征了。再加上现在广泛使用电脑,学生常常接触网络语言,汉字书写和文字表达的规范训练有弱化的倾向,这样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能按照规范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的基本素养偏低。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在《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提出:“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语言文字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这很奇特,也很讽刺。”

2.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

2.1由于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不够重视、不够扎实。社会环境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2当前的考试制度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欠缺。我们开展了素质教育,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考试本应当仅仅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大的变革,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决定着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学校的声誉,甚至还影响着教师现实的经济利益。考试,几乎成了一切教学工作的试金石,应付考试,变成了当前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

2.3目前的语文考试较多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这使得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并直接把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告诉给学生,要求学生记忆。这样一来,表面上教学效率提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忽视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繁琐的考证和注释,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3.既然存在了问题,就需要采取措施,寻找解决的途径。在我看来,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改进

3.1教育方式要进行改变。现在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轻松,学生自己动手写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学生对字迹的要求也越来越放纵,这样的结局必然是错别字成篇,自己潦草不堪。针对学生字迹潦草,不愿意多动手练习的毛病,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训练量,要求学生除了要会背诵大多的文言文篇目意外,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多书写古诗文,字迹要规范美观。我自己感觉,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非浅。作家秦牧近来也说:“青年人的记忆力很强,背诵名篇、名言会终生受用。”

3.2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体面貌。中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的基础上,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根据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只要是涉及传统文化的都可以选入,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经典原文,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说:“直接阅读这些经典,不仅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中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

3.3课堂教学要用心灵去教授,创造性的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人的心灵的自悟。当代作家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老师》中写道:“所谓语文水平,无非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和影响学生,在长期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创设和谐气氛,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陶源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进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周国平《如果我是语文老师》,《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