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04
/ 2

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

马晓媚叶文倩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321004)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要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中西德育方法对比研究,对新时期德育方法的科学内涵、主要原则、特点与作用等进行论述,在继承、借鉴、比较中西德育方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用创新的精神,探索德育方法的现代化。

关键词:德育方法;中西比较;启示;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要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西方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这些思想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彼此共通的,但是由于各自所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的差异,在道德教育领域内的观点与立场又各有不同。因此,中西道德教育的比较是必要的、有益的。

一、中西德育方法的共同特征

(一)早抓早管。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早期教育”,认为幼年阶段是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易经•蒙卦》中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阶段的人处于蒙昧幼稚的状态,心智未开,因此需要对人进行启蒙,以养其正。中国古代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满载着道德仁义、善言善行。

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最早关注儿童道德教育的哲学家,“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理之前,及早就去打招呼,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良好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出罪恶的芬草。”

(二)榜样示范。在中西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榜样示范对良好道德形成的作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家都把‘正人先正己,正己以正人’作为道德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教育者而言,首先自身品德就得端正,处处要以身作则;其次,教育者的行为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极力强调榜样的作用,“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英国的绅士教育为榜样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知行统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我国教育思想家们所倡导的修身修德的重要方法。我国先秦的大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道德的践履,直言“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孔子的许多弟子,如颜回、子路等都成了躬行践履的道德楷模。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在中世纪,虽然道德教育为宗教所掌控,但是其宗教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是极为充分的。人们在学习《圣经》之余,还得从事圣餐、祈祷、布道、行善等实践活动。

二、中西德育方法的差异

(一)智与德。中国德育重视德教至上,西方德育重视以智促德。

中国素来有崇德重义的传统,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问题上,传统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德教至上”为主要特征的道德教育理念。但是中国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非主张通过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达到个人道德的完善。

西方德育教育恰恰相反,不仅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更是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作为道德养成的一种重要手段。诚如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所说:“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西方国家这种以智促德的德育方式,利于激发学生去关心和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积极接受社会价值观念。

(二)内省与外取。中国德育强调向内用功,西方德育侧重向外求取。

中国人讲究通过“自省”这种自我教育的途径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十分强调“克己自省”的重要性,“克己复礼为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种向内用功的德育方式,在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例如主教白鹿洞书院的朱熹常教育弟子要“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耳”。

而西方的德育重视“外取”。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根本,以理性为工具,以个人为本位,以追求自我、实现超我为宗旨。”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和激发个人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个人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品质。

(三)宗教的作用。中国德育淡化宗教作用,西方德育重视宗教作用。

中国正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没有宗教的参与,宗教与道德教育是相分离的。《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对于当时的天命鬼神之说,孔子大多采取回避与怀疑的态度,而是以礼教为人民行动的规范,以道德代替宗教。

而西方把宗教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这与西方文化极富宗教性是息息相关的。中世纪将《圣经》以外的一切书籍排除在了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外。学校是由教会掌控的,教士担任着教师的职务。不少西方国家至今仍将宗教课定为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

德育方法创新启示

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继承传统德育的精华,重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在道德意志上主张立志有恒,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知行并重,在手段上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特别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德育教育要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性工作格局,应通过德育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我们在以后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讲究真情互动,增强互相交流和双向互动,增强平等氛围,使德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简单而言就是指利用新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更新。我国目前应该运用“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来加强德育工作。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外要通过社团、社会组织实践、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德育宣传的力度,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影响力。

(三)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目的。要想改变当前中国道德教育收效甚微的现状,首先道德教育应该走出课堂,将课堂上所学的道德规范落到实处,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其次,道德实践要具有经常性和反复性。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督促、引导孩子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以实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

我们正面临着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而教育观念的变革必将促进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在现阶段要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途径,继承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加强德育的有效性,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洛克.教育漫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熊春文译,2005.

[5]赫•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胡毅译,1962.

[6]宁玉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