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祝蕾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祝蕾蕾

祝蕾蕾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血透室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使之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充分透析,以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根据每个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心理护理。结果患者普遍愿意接受心理护理,对生活的态度有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结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疗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替代疗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血液透析人群亦呈逐年递增之势。但由于患者受疾病本身、透析并发症、经济负担及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影响到其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关注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1.1疾病本身因素

肾功能衰竭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治疗上除了少数患者进行肾脏移植外,目前透析是维持患者生命的最好治疗方法,血液透析为首选透析疗法。但维持性透析疗法仅能代替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由此,许多患者往往会产生绝望、恐惧心理。

1.2治疗因素

血液透析中反复的内瘘穿刺及维护,置管患者因为流量不足及感染,加上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对治疗丧失信心,妨碍疾病的治疗,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3自身形象因素

维持性透析患者因为长期受疾病折磨,多存在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等外在形象改变,部分患者还有性功能减退、性功能障碍等表现,促使患者产生强烈挫折感,表现为抑郁寡欢,情感、社交退缩。

1.4经济负担因素

相对于普通疾病的治疗,血液透析费用较为昂贵,经济负担持续时间长,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而终止治疗,会威胁患者生命。

1.5社会支持因素

维持透析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长期血透治疗给家庭成员及经济带来极大压力。

2.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

2.1否认心理

此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是认为医院误诊,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并不在乎,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

2.2恐惧心理

此心理问题多出现在刚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一方面恐惧透析治疗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因为血液透析是一种终身治疗。

2.3自私心理

患者角色强化,自私心理增强,始终认为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配偶及子女整天围着他们转,稍有不如意就表示不满,甚至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处处计较医务人员的言语和态度。

2.4悲观绝望心理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依赖透析治疗维持生命,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相关知识的增长,及日常生活中水、盐等饮食的限制,透析后的并发症,均会加重患者的悲观失望情绪。医疗费用较高、家庭负担沉重,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患者甚至企图自杀。

3.心理护理对策

3.1加强知识宣教

由于透析患者相关知识的缺乏,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提高依从性,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告知各种注意事项,如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内瘘及导管的自我保护。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

3.2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良好的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患者角色,缺少与外界的接触,容易产生忧郁孤独的情绪[1]。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将治疗期间掌握的患者病情心理变化反馈给家属,取得家属的信任、支持和配合。

3.3个体化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和学历等不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和整体化护理措施,制定适合每例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从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4小结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对于慢性肾衰竭需长期透析的患者,由于受疾病本身、透析并发症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后果不仅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引发透析并发症,从而增加治疗风险[2]。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美华,王饶萍,唐春苑,蒋则筠.维持性血透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07)736-738

[2]李金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及其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