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护理分析

王春兰

王春兰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682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4例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回顾性探析其临床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诊断,并且治疗措施得当。格拉斯哥结果评分(英简GOS)分级:I级者39例,II级者10例,III级者2例,IV级者2例,V级者1例。病死者28例,死亡率为51.85%。结论:临床护理脑外伤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适宜治疗、改善预后。

【关键词】脑外伤;神经源性肺水肿;护理

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导致颅内压突然升高所引起的一类肺水肿[1],该病的特点为发病较急、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虽然患者的脑损伤是可逆的,但是如果治疗及护理操作不得当,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紧密观察脑外伤患者的肺部变化,及时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现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4例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进一步探析临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4例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包括4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18-63岁,平均年龄(39.09±4.45)岁。其中,脑挫伤者20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室内出血者10例,硬膜外血肿者4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者16例。

1.2治疗方法

将患者床头抬高30度,合理吸痰,注意监测血气、ECG、Bp、R、P、T等指标。通常应用鼻导管进行吸氧[2],对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应用10-15mg剂量的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治疗2-3天。应用0.25g剂量为氨茶碱溶于5%浓度的葡萄糖药液内稀释至500ml,进行静脉滴注。应用苄胺唑啉充分扩张血管,对于心率过快者给予适当剂量的心得安。同时,应用甘露醇进行利尿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的紊乱现象,合理使用抗生素。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诊断,并且治疗措施得当。格拉斯哥结果评分(英简GOS)分级:I级者39例,II级者10例,III级者2例,IV级者2例,V级者1例。病死者28例,死亡率为51.85%。

3讨论

3.1病情观察

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是指原发伤与肺部继发性损害合并的一种疾病,临床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待产生粉红色泡沫样痰时,已进入晚期,症状表现多为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等。而疾病早期常表现为白细胞轻度增高、脉快、血压上升、躁动、呼吸急促、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可能因低热持续发展呈肺泡性肺水肿,以上症状很容易被脑外伤其他相关症状所掩盖,临床必须注意仔细区别。护理人员应用加强患者血气监测,注意观察患者通气状态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肺部体征的改变情况。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1)当脑损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受损时突然产生粉红色泡沫样痰、发绀、呼吸窘迫。(2)存在双肺湿音的征象,早期拍摄胸片显示轻度间质性改变,或是肺纹理增粗;晚期胸片显示大片云雾状阴影。(3)没有原发性心肺疾病、没有过速、过量输液现象发生。(4)通常在给氧时,血气分析参数:氧分压小于8.0kPa;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kPa,满足以上四项条件便可做出确切诊断。神经源性肺水肿很容易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等疾病相混淆。所以,在病情监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结合病理症状、病因及早做出诊断,及早进行有效处理。

3.2体位护理

因为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所以,不能选择端坐下肢下垂体位,应帮助患者保持平卧位,让患者头略偏向一侧。

3.3呼吸道监护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产生呼吸障碍的原因较多,不但存在中枢性因素,例如神经源性肺水肿,而且也存在周围性因素,例如误吸后出现气道阻塞。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可以及时清理、消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降低呼吸道的阻力,降低呼吸道的无效腔,有效促进吸氧的疗效,防止患者脑缺氧而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也可以减轻一些心理负担及护理工作量,以利于护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及时间投入到原发病、其他临床并发症的监测中。

3.4循环系统监护

保证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注意输液速度应低于40gtt/min;输液量低于1500ml/d。应用止血带轮流结扎三肢体,时间为5-10分钟,每隔15分钟更换一次,以利于降低回心血量。选择654-2血管扩张剂,剂量为10-20mg,予以静脉注射。观察30分钟后,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再注射一次,降低组织缺氧的发生,提高微循环状态。应用西地兰,将0.4mg的药物溶于50%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释至40ml,进行缓慢的静脉注射,有效纠正心衰。本次试验中,8例患者低血压,应用40mg剂量的多巴胺溶于5.0%葡萄糖溶液中稀释至500ml,予以静脉滴注治疗,促进心输出量的提高,改善循环衰竭。

3.5药物监护

在患者疾病早期给予40-80mg的速尿,进行缓慢静脉滴注治疗,让静脉血从肺部向周围扩散,减少静脉压力。再将200-400mg的氢化可的松溶于5.0%葡萄糖溶液中稀释至1000ml。予以静脉滴注,有效消除小动脉痉挛,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炎性渗出造成抑制,从而提高微循环。同时,应用20%浓度的甘露醇,剂量为250ml与速尿,剂量为20mg,每隔6小时交替给药。选择适宜的抗生素,以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萍,王晓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护理[J].光明中医,2012,23(7):1032-1033.

[2]高嵘,刘惠祥,张光.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4(11):1178-1179.

[3]王攀茹.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观察与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12,1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