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

周艳明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是土建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土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着工程交付后的使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究,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通过关键技术的合理把握,从而确保建筑施工中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更好地为国家基础建设服务。

1建筑混凝土浇筑的分类

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主要包括驳岸加固双管法、小直径钢管法、大直径薄壁预应力输管法等方法。

1.1驳岸加固双管法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驳岸加固双管法水下混凝土浇注技术主要是指在浇筑过程中,尽量避免浇筑拌料与水的接触,其主要的施工流程和工程控制关键点主要有4个方面:①工程基础建设;②钢筋混凝土结构房桩的沉桩工程;③混凝土结构模板的安装工程;④混凝土结构水下浇筑工程。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提高其浇筑施工的效率,根据各个施工环节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保证安全、质量的措施以及防治结构出现浇筑通病的方案。

1.2小直径钢管法混凝土浇筑技术。A380机库就是利用小直径钢管法混凝土浇注技术的一种成功实例。A380从选用混凝土到结构建成均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点,首先是选用的混凝土种类为自密实C50混凝土,在调成适当比例的前提下,再进行分节浇筑以及振捣等操作,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

1.3大直径薄壁预应力输水管整体混凝土浇筑技术。大直径薄壁预应力输水管整体混凝土浇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房屋建筑施工当中。

2混凝土浇筑技术特点及要求

混凝土浇筑技术要求要有较高的整体完整性,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要预留工作缝,在进行分层浇筑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底层的混凝土凝结完成后在进行下一步工作以提高整体性。所以,混凝土浇筑技术在混凝土搅拌、输送和振捣等几个环节中需要较高的协调性。在具体的施工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从道入口到落地点的距离不应该超过2m,当浇筑高度超过三米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浇筑效果,可以采用串通、流管等方式;在浇筑中要根据实际建筑物大小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要根据钢筋结构、强度等因素提出实际的建设意见,一般情况下建筑我深度要控制在振捣棒长度的1.25倍以下;在进行振捣工作中要遵循快进慢出,逐点进行的原则,移动半径要小于振捣棒作用范围直径的1.5倍;对于使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操作时,要确保振动器有效震动面积边缘部分的振捣。

3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注意的要点

3.1混凝土原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对于房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砂石原料,施工人员要注意严格控制砂石的配合比,确保砂石材料的质量,不能因为砂石的配合比不合适,而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要积极地加入一些混凝土掺合料,防止混凝土骨料发生裂变反应。另外,在房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合适的混凝土原料,一些水泥具有较大的干缩性,这时可以选取吸收率较大、渗水能力较强的骨料,并且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减水剂和吸收性较好的粉煤灰,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和可泵性,防止混凝土出现渗水、沉淀等问题,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3.2混凝土捣实会直接对混凝土浇筑产生影响。在混凝土捣实时,施工人员应根据施工的需求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振捣器,针对那些厚度深、面积大的混凝土,应选择表面振捣器;针对那些厚度浅、面积小的混凝土,应当选择振捣器。另外,在混凝土施工中机械振捣法和人工振捣法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混凝土捣实法。在使用机械振捣法时,施工人员要注意保证震动力的振幅和频率。

3.3要求我们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后加强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由于混凝土浇筑后容易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面积的收缩、裂缝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养护,问题将会进一步扩大化,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对于提高混凝土质量意义重大。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后,我们必须采用必要的保护和防护措施,如温度过高时,可以及时浇水降温,如果温度过低时,可以附上一层保护膜等,同时在浇筑时也应该避免一些人为的失误,提高浇筑质量。

4混凝土施工过程

混凝土的浇筑是混凝土进入建筑主体的使用阶段,也是混凝土施工的重要阶段。混凝土浇筑时应该与模板充分结合以增加建筑主体的坚固性;浇筑的时间和位置也应得相应的控制。由于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十分繁杂,为了更好的施工,必须规范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具体做法是:浇筑前开展模板相关参数的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钢筋的位置、保护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块的数量以及安置的预埋件表面是否与模板紧密相贴,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施工记录表上。必须及时清除模板内的杂乱物品和钢筋上的污渍,待确认合格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对于模板上的缝隙和预留孔洞应加强保障其严密性,严防被堵塞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对混凝土结构物的结构特性竖向分布时的浇筑,应遵循从低到高的原则,进行分层浇筑。具体的说,就是先在底部进行浇筑保证水泥砂浆同混凝土的完整性。

混凝土的浇筑工程一般是连续不间断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暂停的情况下,也应尽量缩短暂停的时间,务必在底层混凝土还没有完全凝结前完成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灌。如果浇筑的暂停时间大于初凝时间的话,应该在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方案明确标识,在受剪力较小、便于施工的位置预留施工缝,因为施工缝是混凝土的新旧结合点,容易导致结合的效果不好,成为工程的薄弱点。

混凝土在浇筑入魔后要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让混凝土填满模板的每个角落,而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上层混凝土的振捣,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浇筑中的混凝土中有时会存在气泡,所以需要经常敲打该部位的墙柱模板,保证混凝土结构表面平整,强度等各方面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

5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建议

5.1注意水泥水化热对工程的影响。

水泥水化热在放热过程中,其放热的速度和放热最高峰时放出的热量,对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水化过程过快时,造成温度变化大,对工程结构物的总体质量构成直接威胁。由于温度变化大,忽冷忽热,极易出现裂缝,对工程结构物的性能大大降低,导致工程结构物的经久耐用性不强。

5.2注意施工条件对混凝土配置的影响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制常常受施工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质量差、施工不规范、缺乏相关制度保障,混凝土配料比与实际设计方案不同等方面,导致混凝土质量强度不高。

5.3注意其他因素对混凝土浇灌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浇灌前选择混凝土的运输方式,安置的预埋件表面是否与模板紧密相贴,钢筋、预留孔洞、支架等构件是否达到工程质量要求。这些影响看似对工程结构影响不大,且比较繁琐,因此必须在混凝土浇灌时应多加注意。

6浇筑完成后的保护

浇筑完成后,利用钢管在周边扎成拦杆,确保在混凝土抗压强度未达到12N/mm2之前,不能有人通过。混凝土较容易受到破坏,如果12N/mm2耐的抗压强度没有达到,就不能在混凝土上面进行材料运输、测标高、放线、支模搭设等工作。当混凝土浇筑好后,用薄膜覆盖表面,避免在下雨天时,混凝土表面浆被雨水冲掉。

7结语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较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质量,是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建筑浇筑施工依赖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方案,从建筑施工整体出发安排和考量。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需求,以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控制为基础,保障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桂珍.建筑施工中大体混凝土施工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2]顾大伟.浅谈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0.23

[3]王凯.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