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问题教学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

楼德仁

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丹溪分校楼德仁

问题教学以问题作为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进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

问题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实验以其直观性、趣味性、思维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内容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在装满水的玻璃瓶上盖上硬纸片,再把玻璃瓶倒过来,水不会掉下。学生一片哗然,注意力立即被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产生疑问,追根问底,形成求知欲望。接下来展开问题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如,在讲授“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内容前,先发给学生一个凸透镜,让学生用凸透镜在太阳下把易燃物点燃,实验的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再通过探究过程来找到答案。

在教学中,讲授新课前利用实验进行问题创设,使学生产生悬念,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是新课标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用设疑方法展开问题

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或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学习“重力”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生活在“神舟七号”宇宙飞船上,将会出现哪些情境?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问题,要弄清楚它,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背景知识,如宇宙中没有空气;宇宙中没有重力;月球表面没有磁场。然后,借助这些知识信息展开联想。

再如,在学习“摩擦”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摩擦力,人能否在地面上行走?行驶的车要不要耗油?静止的车能不能起动?行驶的车能不能静止?通过这样设疑,就能有效引入课题,展开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最怕的是问题,最感兴趣的也是问题,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也是问题。因此,运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

传统的科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科学对象和理想化的科学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社会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科学对象和科学模型。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点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①大货车的冷却系统为什么用水来冷却?②霜是怎样形成的?③农民晒谷子为什么要把谷子摊开?④为什么把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容易干?⑤跳远时,为什么要有一段距离的助跑?⑥家用电器为什么要用三孔插座?⑦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但用铁制成的船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等一系列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科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利用课堂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要求广大教师以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问题教学的实践和整合并思考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才能感受到每个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一步完善问题教学的模式,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