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产生的地域限制性因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山东琴书产生的地域限制性因素探究

李娟

李娟(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64-02

摘要:山东琴书的产生离不开当地的方言,没有方言就没有民歌,没有方言,它的独特韵味也不会存在。正是由于方言的区别才会有琴书的三大流派的产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情,进而影响音乐的创作。山东琴书的豁达、爽直、朴实的音乐性格与山东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是山东琴书得以产生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没有民俗,琴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言,地理环境,民俗这些都是山东琴书得以产生的地域限制性因素。

关键词:山东琴书;山东方言;地理环境;民俗

山东琴书,发源于山东省曹县(今菏泽)地区,是山东众多重要曲艺中的一种。最初叫作“小曲子”,由文人们整理编曲后加上扬琴伴奏,被称为“唱扬琴的”、“打扬琴的”、“文明琴书”等等,最终于20世纪30年代由邓九如等人定名为“山东琴书”直至今日。

山东琴书接近三百年的历史,它分为三路琴书即:以“邓派”[1]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流行于济南等鲁北地区;以“茹派”[2]茹兴礼为代表的南路琴书;以“商派”[3]商业兴、关云霞为代表的东路琴书。

“地域文化是在地理与文化相互扭结渗透中形成的。曲艺唱腔流派之所以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于曲艺音乐与地域特征、人文环境有着难分解的关联。”[4]

一、山东方言对山东琴书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5]琴书的产生与齐鲁地区的语言密不可分,方言的不同造就了各路琴书的不同风韵。“研究方言声调与传统音乐的关系是一常见的课题,因为方言作为一种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对传统音乐必然发生重要影响。”[6]“没有方言就没有民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音色”等等都说明了方言的重要性。

山东省各个地方的语言在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语言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山东地方的音乐。例如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等民间艺术都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曲艺在演唱中特别强调按字行腔,因此,山东琴书在三个方言片形成各路流派不同的曲调与风格”[7]。

南路琴书是发源最早的一路,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一带。菏泽、济宁属于中原官话区,这一地区的“sh”音通常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菏泽鄄城话与普通话很接近,差别主要体现在声调上,如长篇书目《白蛇传》之一段《断桥》中的“寻”在鲁西南方言中读作“suen”为汉语拼音的声调中的去声51调;“削”读作“suo”,为上声214调等。因为这一地区的人们说话的语速较快,从而形成了人们坦率、耿直的性格。这些方言不论在语音、语速还是语调上都影响着南路琴书的唱词、唱腔等。例如,南路的琴书艺人李若亮所说“俺那块儿琴书讲究快口,拖腔拉韵的听众嫌腻歪。艺人们常说南讲词北讲腔,最重要的是把词卖出去。”[8]

北路琴书流行于济南、聊城一带,属于冀鲁官话区。“忒”即“太”,“使的慌”即“劳累”,等。如《梁祝姻缘记》中的选段《梁山伯下山》中“壁”在鲁北方言读作“bei”;“笔”读作“bei”等。这一地区的语速较慢,因此北路琴书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特别注重归韵,“几乎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乃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凤阳歌]的主要润腔特点之一。”[9]

东路琴书传唱于胶东一带的广饶、博兴等地,属于胶东官话区。“同是一个肉(rou)字,济南读原音,胶东读作you;淄博某些地方读lou;同是一个人(ren)字,胶东读yen;潍坊某些地方则读作len等等。”[10]如《锔瓷盆》中的“喝”读作“ha”上声214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琴书的演唱,使东路琴书注重旋律的优美,润腔的变化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山东琴书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既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化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生活习惯,对这一地区人们的性格、心理、心态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管子?水地篇》有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1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的环境对山东人性格的形成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看,淳朴、真诚、豪爽、大度、克己、持重、讲信用、尚义气、重感情和赋予牺牲精神,是世所公认的山东人的品格。”而山东人的性格深深地渗透到了山东的文艺创作中。它们既没有京剧的贵族气,也没有越剧的书卷气,只是用爽快的语言道出普通百姓的生活,透露出一股股的憨气。

山东琴书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它活泼、亲切婉像一位大方的山东姑娘;它的唱腔曲调质朴无华,就像山东的小伙子一样豁达、坦率;它的吐字发音地方化,不回避俚语、歇后语、俏皮话,俗而不腻,就像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一样普通又不可或缺;琴书表演者的神情姿态,更是把山东人的性格、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民俗文化对山东琴书的影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东民俗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个地区(自然文化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在齐鲁各地存在着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不管是日常生活、岁时节日,还是婚丧嫁娶、祈祥或禁忌,都是充满了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12]山东的民俗发源于齐鲁大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山东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又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厚重的齐鲁文化熏陶下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说到文化与民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一句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孕育一方文化。”[13]山东的民俗是齐鲁文化形成的土壤和根基。

琴书的产生离不开当地的风土民情,民俗是琴书得以生成与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等都是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重要阶段,伴随着这几个阶段的必然少不了音乐,而琴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得以生存的。这也是其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根源之所在。琴书的音乐放映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其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正因为这样它才得以不断地流传了接近三百年,直到现在。

四、结语

地方方言,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等都是琴书音乐得以产生与生存的根基。没有方言琴书就会失去它独特的韵味;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境就不会形成琴书朴实、爽直、豪放的音乐性格;“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了民俗,也就没有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山东的民俗是齐鲁文化形成的土壤和根基。琴书音乐之所以能够经历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至今天,是与这些密不可分的。即使面临今天社会的巨大发展,人们欣赏兴趣的转换,流行音乐的冲击等等,琴书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成为我们非常忧虑的问题,可是笔者坚信这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音乐文化一定会触动人们的心而继续发挥其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邓派”,其唱腔曲调韵味浑厚,善用方言俚语,纯朴中不乏幽默.

[2]“茹派”,唱腔婉转动听,重声腔、咬字,说白干净利落,以曲调明快为特征,不用巧调花腔.

[3]“商派”唱腔曲词变化多端,腔调优美动听,时而挺拔,时而抒情.

[4]冯光钰《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2-30,第7页.

[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6]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研究,2011年5月第3期,第16页.

[7]张婷.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第91页.

[8]张军.山东琴书研究【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152.

[9]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图书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出版时间:1999-12,第25页.

[10张婷.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第91页.

[11]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刁统菊山东民俗和方言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山东济南【期刊】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0-30第4期第10页.

[13]刘德龙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N].联合日报,2008,(2008-03-22)第002版第1页.

[14]冯光钰《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2-30.

[1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16]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研究,2011年5月第3期.

[17]张婷.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18]张军.山东琴书研究【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

[19]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图书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出版时间:1999-12.

[20]栾桂娟.音韵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J】.音乐研究,1992(1).

[21]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J】.唐都学刊2001-07-10.

[22]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刁统菊山东民俗和方言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山东济南【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0-30第4期.

[24]刘德龙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N】.联合日报,2008,(2008-03-22)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