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

黄建清

黄建清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为出发点,阐明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文化政策上也再次提及了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这再次释放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信号。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意义

2.1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相对与城市,在科、教、文、卫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都有着更长的路要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以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基石,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积极主动的缩小城乡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的差异,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意,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举措。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为其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

2.3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需要

为我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文化乐民;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一些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起到文化育民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提供一些贴合农民生活的科技文化活动,还能够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大农村居民走上致富之路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保障。

3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的现状及其问题

3.1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之信息失衡

大众媒体基于城市生活所对应的各式时尚、舒适、幸福和美感不断刺激着村民的物质欲望,引发强烈的物欲奢望,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问题尤为明显。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现实,在2013年进行的西部偏远农村居民文娱方式的调查中,有超过97.7%的村民首选“看电视”作为闲暇时间的文化娱乐方式。而实际上,虽然在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但是在电视节目方面仍然很少有反应农村生活、农村文化的节目。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失衡问题存在的根源。而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电视中所展示的城市生活水平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民精神的失落。这种情况在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青少年群体中最为常见,虽然城乡生活的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更为努力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应该看到,城乡文化的差异客观上导致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失衡,这对于在农村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3.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之观念陈旧

当代农村不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而且文化服务方式陈旧,文化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财政资金紧缺,乡镇政府对乡村文化活动一般不列入预算,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此项事业的展开更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实行费改税以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也缺少乡村文化活动经费这个科目,因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处于可有可无状况。同时政府部门对农村村民现实文化需求变化,尤其是受到交通条件限制更为明显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需求的变化了解不够。十多年来,文化下乡活动内容基本是老套路,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村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实际上,许多村民参与农村集体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自娱自乐的文体表演。实际上,农村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得不到公共财力支持,因此难以组织和开展。现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民俗活动上,活动内容大多与农耕文明有关,如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求得神灵庇佑大小平安;活动方式以踩高跷、舞龙、舞狮、庙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方式为主,活动经费大多由农民自筹。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增添了农家节日气氛。有的活动内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很有意义。由于县、乡一级政府缺乏对乡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经费支出和组织引导,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民俗活动良莠不齐,年轻一代村民缺乏认同感,与传统的乡村文化话语沟通与交流形成隔阂。

3.3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之经费不足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的主体为政府,在少数地区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提供大规模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名存实亡,本身也不具备为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能力。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的不足。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中,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尚处于较低级的层次上,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需求尚未满足之前,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职责,通过发展当地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3.4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之需求强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的农民朋友,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朋友对公共文化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高,都在客观上要求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该看到,他们从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种几亩田”的生活模式中摆脱了出来,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发展,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家重大问题的讨论中来,这无疑是可信的进步。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闲暇时光和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智力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一些文献研究的成果中也同样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居民的综合素养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平均的知识水平还是基本的读书、识字能力,相对于过去十年来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共文化设施太少,有些农村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场所;有些农村的戏台长期空置。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提供的低水平、小规模的公共文化供给,已经和农民的公用文化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矛盾明显。

4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政策的调整

4.1要把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村级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要把服务重点放在村一级。由于当代农民自身组织能力偏弱,村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机会比较缺乏。缺乏交流意味着成员之间彼此封闭,文化影响停滞。实际上,村民之问的相互交流能够创造出巨大效益,其中不但有经济和科技信息沟通,还有极具感情色彩的人际交往,后者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能够让村民感受到群体的温暖,获取人生的价值认同。所以,村民应该拥有机会参与各种各样适合他们口味、满足他们需求、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化交往活动,让村民真正参与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中,让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更有生活意义,精神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必须坚持事权和财权的相对统一,中央及省级农村建设资金中,应该增列“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专项列支村级文化俱乐部和文体设施建设补助。同时,各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盘子中应增加“村级文化活动经费”项目,专项拨付村民文化活动经费补助。

4.2要尊重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的精神成长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任何外来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影响,最终也要通过农民的接受,“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动力。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他们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带有自主性。所以,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自愿参加、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为主要载体的人的社会化活动,它是农民群众参与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过程。

乡村文化是在长期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也随着生产方式不断变革逐步转变和发展起来的,村民必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在不断满足广大村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导广大村民主动参与.积极介入,成为农村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

4.3要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提高文化认同感

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承载着干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耕文明,具备无比诱人的文化魅力,当前,由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正在全面铺开。农村是普查工作重点,这是一次全面摸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好机会。可以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源在乡村,它的文化生态和独特魅力大都体现在乡村。随着城乡交通状况日益改善,城市居民休闲观念日益强化,各个乡村应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合本地人文资源,焕发乡村人文魅力,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

5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内容、供给模式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加之城乡二元制结构的长期存在,对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本年度的工作重点中来,通过切实可靠的政策扶持,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实际上,当下在我国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广大农民朋友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着信息失衡、观念陈旧以及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新农村的角度出发,调整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政策,将农村、农民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政策的中心和重心,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提高文化认同感,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2(4)

[2]家正.树立科学发展观一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国文化报.2009-4-l(1)

[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一理论、方式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Y2012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