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名蓄电池厂接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的调查

/ 1

122名蓄电池厂接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的调查

邢建勇

邢建勇(风帆集团河北保定071051)

蓄电池行业中的化成工种是以接触硫酸雾为主的有毒有害作业,为了解硫酸雾对化成工人牙齿的影响,我们对122名化成工人进行了牙酸蚀病的调查,以了解该病的发病情况,为今后蓄电池行业更好地防治该病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某蓄电池厂化成工段122名接触硫酸的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3例,女29例,年龄21~50岁,平均38.6岁,接触工龄1~22a,平均11.4a。

1.2方法按照GB/T16026-1995《车间空气中硫酸及三氧化硫的氯化钡比浊测定方法》进行硫酸雾的测定。除进行一般的职业健康检查外,由专门口腔医生依据GBZ61-2002《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标准进行牙酸蚀病的检查与分级。

2结果

2.1现场监测结果2011年全年监测空气样品32个,其中16个化成槽旁操作带空气中硫酸雾浓度为1.27~1.51mg/m3,16个化成控制室空气中硫酸雾浓度为0.70~0.92mg/m3。国家标准为2mg/m3,32个空气样品合格率为100%。

2.2牙酸蚀病患病情况122人中检出不同程度牙酸蚀病27例,检出率22.1%,其中男患病率为23.7%,远高于女职工的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将职工按接触工龄分组后的患病情况见表2,除10a以下两组间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越长,酸蚀病患病率越高。

2.3受损牙体分布27例牙酸蚀病中按受损牙体共67颗,分别为中切牙32颗,占47.8%;侧切牙21颗,占31.3%;尖牙11颗,占16.4%;第一双尖牙3颗,占4.5%。

3讨论

牙酸蚀病属于法定职业病,国外最早于1915年报导该病,我国则于1953年由郑麟藩等做了相应的调查。牙酸蚀病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较长时间接触酸雾或酸酐引起的牙实质缺损,其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牙实质缺损,仅有唇面牙釉质色泽改变,牙本质过敏等,表现为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牙龈炎、牙龈,出血、牙痛、牙松动感等,后期出现牙冠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严重者牙冠大部分缺损,或仅留下残根,可有髓腔暴露和牙髓病变。

牙酸蚀病的发病率与工作场所空气中酸雾浓度、酸的种类、接触工龄、个人防护及卫生习惯相关[1,2]。酸雾浓度越高,强酸,接触工龄越长则牙酸蚀病的发病率越高、酸蚀度越重。这就提示我们应从这几方面来预防此病:首先就加强接酸作业环境的治理,通过通风换气来降低工作场所酸雾的浓度。第二尽量减少操作工在酸雾中的工作时间,如本次调查的蓄电池行业,有些工作可转移到酸雾浓度较低的控制室中操作,尽可能减少在酸雾浓度较高的化成槽旁的工作时间。第三加强工种间调换,将工龄超过一定年限(建议5~10年)的酸作业职工调换到非酸作业工种。第四加强牙酸蚀病相关职业病知识的宣传,让接酸作业职工养成注重个人防护的良好习惯。

本次调查中发现男职工患牙酸蚀病的比率要高于女职工,经进一步现场观察并与作业工人交谈询问后,推测原因可能与男职工在工作场地内吸烟和下班后不主动用清水漱口有关,说明应加强职工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职工对牙酸蚀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的自觉性。同时管理人员应加强现场监督的力度,杜绝生产场地吸烟的现象,更好地保护接酸职工。

牙体损害按酸蚀严重程度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双尖牙,磨牙未见受损,损害具有对称性,这与报导一致[3],说明直接接触酸雾的外露牙齿受损最重,因此,在接酸作业中佩戴防酸面具或口罩对预防牙酸蚀病是一个有效方法。本厂曾给化成工人提供过滤性防酸面具,但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人在操作时会因呼吸不畅而不耐受,从而影响其使用率,工厂改为普通的防毒口罩后,工人乐于接受,现场使用率较高,说明职业病的预防也应从现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有效实用的防治措施,才能将职业病的预防落到实处,减少职业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琼瑛.酸雾所致牙酸蚀病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474.

[2]贺业发,李刚,张秋玲,等.电解锌接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与接酸时间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5,21(7):989-990.

[3]何振峰,杨航,赖洪飘,等.558名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