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土音乐教育体系需要多元文化视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构建本土音乐教育体系需要多元文化视野

徐婷

黑龙江技师学院幼师教育系1581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随着本土知识对本土文化发展关系重要性的揭示,本土知识的社会价值被多元文化的历史所选择。本文就“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需要多元文化视野”的话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本土音乐教育体系;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视野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世界文化交融性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成为新发展趋势。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广域范围内的音乐文化教育。

1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须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

1.1加快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树立

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若是不具有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势必会给学生的发展思维形成不利影响。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要想确保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多元文化的内涵做正确理解,要认识到中国的音乐是以汉民族为基础的,包含少数民族在内的音乐,而外国音乐也不只是欧洲的音乐。其次,可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欣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音乐风格形式的不同,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和文化间的关系。

1.2音乐话语和角色定位

音乐鉴赏首先需要明确音乐的基本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音乐定义为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充分反映出显示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音乐的基本定义是否合理,能够将受众审美接纳作为价值取向。由于音乐是将“乐音”作为基本形式,包括现代音乐、仪式音乐和通俗音乐表演等。通俗音乐并不是平俗或者庸俗,国人历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行事原则,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在音乐当中也能够表现出儒家为人处世的思想。但是由于当前各类外来文化的侵袭,出现了形象消费和广场娱乐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因此导致通俗音乐逐渐走向低俗。仪式音乐属于他人眼中的音乐,通过多元文化为自身文化提供了参照物。由于多数地区还存在民俗仪式音乐,此类音乐与音乐厅的音乐存在差别,尽管仪式音乐在审美价值上不及音乐厅,但是其在文化功能上却显著高于音乐厅。比如乡亲邻里会通过丧葬仪式音乐参与祭祀活动,能够凝聚乡情亲情。对于音乐厅音乐来说,其比较注重审美价值。通过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能够扩展音乐审美价值。例如美国现代作曲大师凯奇《4分33秒》乐曲属于世界上最轻钢琴作品,没有伴奏任何音符,钢琴和演奏家只属于表演道具。此种演出方式呈现出音乐行为。因此观众将词中表演作为特殊音乐现象,主要是由于凯奇将音乐作品作为对音乐的诉说。在传统音乐观念看来,此种表现形式非常荒诞。但是从现代音乐创作角度分析,给音乐作品提出了新的思考。此种音乐类型可以为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提供依据。

2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须关注学生的音乐实践

2.1留意情境中的音乐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许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情境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多个阶段、多个学科教育中都起到明显成效,小学音乐也不例外。通过结合音乐作品及学生实际需要所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够间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音乐审美水平得到提高,并且,在感官的刺激之下,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保卫黄河》这一课的时候,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故而,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了学生对黄河流经省份的代表性歌曲、戏剧及民歌等进行了收集。到了正式上课时,结合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及绘画等知识;播放多媒体课件;分角色扮演,展开少先队员与黄河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新编保卫黄河》。在此种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下,营造出一种真实、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通过对黄河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激发出学生保我母亲河、爱我母亲和的意识,深化他们的审美理解、开拓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实现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2.2构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须将音乐人类学观念引入音乐教育

构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就要将音乐人类学的观念引入音乐教育。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带给音乐教育的观念应包括: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到音乐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保持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必要性,重构地方性音乐知识和方法体系等问题。杜亚雄教授在谈到他编写第一本《中国传统乐理》教材时的情景说:“有一次我参加国际会议,一位突尼斯的音乐教师对我说,你们中国不行,连自己的乐理体系都没有,我们国家虽小,但是有一套自己完整的乐理体系。”杜老师听了深以为耻,下定决心要编写一部中国自己的传统乐理教材。在当时已罹患癌症的薛良老师鼓励下,他在两周之内就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传统乐理教材,后来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陆续出版了多个版本的中国乐理教材,以适用于不同层次和阶段的音乐教学。杜老师还因为编著了中国传统乐理而获得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奖资助。不过遗憾的是,至今在国内,仍没有一所大陆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国传统乐理课程,反而是在海峡对岸,台湾的一所大学自该书1995年首次出版就被列为音乐专业必修教材,令人感叹。乐理知识是音乐体系的基本语法,也就是说,不懂得中国传统乐理,就根本无法领会和解读中国传统音乐,而中国传统乐理教材受到国内如此众多的高校冷落,各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2.3尊重学生的音乐文化体验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的音乐文化体验都有所区别。这主要是受到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审美素养、审美体验、文化知识基础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产生,通常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是国家人民的普遍审美素养、风俗习惯及精神风貌,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一个民族团结的凝聚性与传统的沉淀性。所以,若是小学生不能够一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知识,则难以在音乐课堂中实现自身情感体验和教师的共鸣,从而也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对此,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借助音乐课堂这一平台,将自身对于不同音乐文化的见解与认识充分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文化认知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已然渗透到音乐教育领域当中,以多元文化的内涵呈现教育改革的成效,是当前教育实践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所提出的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开展思路,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霞.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新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7,(1):91-92.

[2]李绍卉.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音乐游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3):160.

[3]张晓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2017,14(14):233-234.

[4]顾晓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评《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28(10):106.

[5]王小玲.多元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3):66—67,106.

[6]李爱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当代音乐,2015,(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