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边境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现状与思考

林明伟汤丹

林明伟淤LINMing-wei曰汤丹于TANGDan(淤红河州民政局,蒙自661199;于云南师范大学蒙自附属中学,蒙自661100)(淤HonghePrefectureCivilAffairsBureau,Mengzi661199,China;于MengziMiddleSchoolAffiliatedtoYunnanNormalUniversity,Mengzi661100,China)

摘要院笔者根据多年调研和工作经验,对边境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前情况,提出了推动边境民族地区青年外出务工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Abstract:Accordingtotheyearsofresearchandworkexperience,thewriteranalysesthestatusandtheexistingproblemsofthetransferofruralyouthlaborinborderethnicareas,andproposesthoughtandcountermeasurestopromoteyouthofmigrantworkersinethnicborderarea,forreference.关键词院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Keywords:ruralyouth;labor;transfer中图分类号院F304.6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5-0323-020

引言金平县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与越南接壤,边境线为467公里,是集边境、山区、贫困、多民族、原战区为一体特困农业小县,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

随着现代社会全方面发展进步,农村过剩劳动力迅速显现,它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金平县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洗脚上田”后实现就业,已成为金平党委政府关心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金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据统计,全县37.65万人中,有劳动力25.78万人,富余劳动力8万余人,且县城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一大批失业人员需要安置,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不平衡关系长期存在,而经济发达地区急需大量劳动力,客观上为劳动力向外转移创造了条件。从1994年开始,金平县就有组织地向上海、广东、昆明转移劳动力。至2013年底止,全县转移劳动力达38617人,其中自发性转移8946人。仅2013年就有组织地向昆明、广东等地转移了40批1053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已实现劳动收入5800余万元,有516人已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或当上了小老板。事实证明,抓好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外出务工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增强自身劳动技能、提高素质、开阔眼界、了解市场,并为返乡创业积累资金、创造条件。

2金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农村青年思想观念落后,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对效益农业心存顾虑,抱观望的心理,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不仅是谋生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方式,更是走向市场、在市场磨炼中长见识、学技术、转观念的重要途径,外出务工的观念还仅仅停留在打工攒钱的认识水平上,对于年初外出打工,年末积点盈余回家过年的循环感到满足,这两种观念造成部分农村青年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创大业中去。还有少部分农村青年存在着享乐主义,眼高手低,不肯吃苦,不愿或不敢走出家门去创业,也制约了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

2.2农村青年文化、技术等素质依然较低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的素质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金平县的农村青年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但是受文化程度和成长环境的制约,金平县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不同素质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决定不同的就业方式和转移方式,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在转移中可以担当技术重任,绩效相对较高;而文化素质低的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科技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仍然很缺乏,转移就业难度较大,既收入偏低,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金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2.3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流动性较强一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对土地的依赖明显减少,不愿从事简单的农业劳作,不再安份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向往城镇生活,实现自身价值,但由于城乡价值观念、收入差距悬殊、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进城门槛的限制条件等户籍制度壁垒尚未完全取消,使得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落户城镇显得不现实。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制约与城乡居民间社会福利及保障不平等,使得农村青年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农村青年的心理落差,从而又不能完全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就出现了“正月背起行囊,年底回到家乡”的现象,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多只能以所谓“流动人口”或“两栖部队”的形态存在。

2.4农村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青年劳动力转移存在着盲目性青年农民外出就业仍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据调查,201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有组织转移的占30.8%,比例仍然偏低,即使加上约三分之一通过亲友介绍方式进行转移的以外,以自发方式盲目转移的比重仍在30%以上。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其次是青年农民在转移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往往为了短期务工效益而盲目择业,盲目跳槽的现象,缺乏长远目光,不能做到干一门、钻一门、精一门,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基础。而在我县有所成就的青年农民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干了一门、深钻一门,处处做个有心人,学习经验、收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待条件成熟实现自己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2.5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体系滞后农村青年缺信息、少资金制约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第一是政策的宣传服务不到位,农村青年了解不够,服务农村青年创业的针对性不强;第二是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农村青年原始积累少,信贷支持农村青年量小面狭,受惠青年少,限制了农村青年创业;第三是信息不畅,尚未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大多数农村青年也未掌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在人才中介机构,劳动力中介市场中也存在着供求信息和用人信息不丰富、供求双方信息不够对称、一些信息甚至失真等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造成农村青年对劳动力中介所能提供的服务期望值不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带亲、邻带邻成为外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3加快金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3.1强化宣传引导,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外出务工帮助农村青年增强外出务工的致富意识,是做好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目前,一些农村青年仍有怕离家、怕吃苦、怕冒险的保守思想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首先要解决观念更新问题。要充分典型示范效应,广泛宣传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村青年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激发农村青年跨出家门、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务工实践中“赚了票子,换了脑子”。在初高中毕业生中,进行树立“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员”、“罗马道路千万条”等思想教育。积极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实践中去增强致富技能、增长阅历、积累经验,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是双手赢得机遇和前途。

3.2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速劳动力转移信息收集交换金平县经济尚不发达,但劳动力资源丰富,整体上富余劳动力较多,供大于求的现象十分突出,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必须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一是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全县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把这些资源整理归档,存入计算机,并建立起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二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选配了一批业务好素质高的专职信息员,他们利用信函、上网收集各地的用工信息。

聘请各企业劳资人员为兼职信息员,并制定了信息员职责、任务、以及奖惩制度,利用他们的优势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与省、州境外劳务中心联系,争取越南等国际劳务信息;与友邻地区互传信息,共享信息。

3.3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提高金平青年外出就业市场竞争力提高金平青年外出就业竞争力,是做好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点。当前,缺乏劳动技能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要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市场化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契机,扶持、创办、挂靠一批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逐步调整农村教育思路,探索“9年义务教育+1年义务技能培训”,为金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努力拓展技能培训渠道,利用现有农村职业学校、乡镇成教中心、青年中心、党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全县农村青年中开展“青年学百技”等技术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合力解决农村青年的培训经费。探索“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途径,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提高劳动力转移成功率。

3.4强化中介作用,规范劳务市场建立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做好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青年劳务中介服务机构,是推进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市场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导致一些人找不到岗位,一些岗位又招不到人。牵线搭桥,为青年提供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促进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实需求。逐步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青年劳务提供信息发布、职业指导、供需见面等多方面的有效服务。大力培育农村青年劳务经纪人,鼓励和引导农村青年、创业能人带头搞劳动力转移,积极举办职业中介经纪人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获取劳务中介职业资格证书,创办劳务中介机构。

3.5强化服务手段,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跟踪管理以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以外出务工青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定期地开展调查,采取建设热线电话、专用电子邮箱等方式,了解外出务工青年的愿望和需求,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以维护权益为要务,却实为青年劳动力转移者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各级政府要与政法系统、行政执法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维权中心的职能作用,与公安、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联合成立综合性服务机构,成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维护务工青年合法权益。对掌握一技之长、有愿望回乡创业的青年给予积极鼓励,并联系有关金融等有关部门予以扶持,使外出务工人员进有希望,退有发展。

3.6加大资金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劳动力转移,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农村青年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农民个人在创业中的先天不足,而首要的就是资金积累不足,无力进行规模投资,因此要对一部分有志创业的农村青年的提供信贷帮助,简化信贷程序。对大部分农村青年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办理各种证明、证书开设劳务输出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证费用。对在劳动力转移中成绩卓越、有突出贡献的农村青年给予一定的资金等物质方面的奖励。

参考文献院[1]康文杰.加快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2005(04).[2]喻名峰.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实现机制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02).[3]龚海珍.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