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问题教学法”探讨

刘芳芳

刘芳芳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庄扶中学266600

一、界定

“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明显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P1(问题)→TT(假说)→EE(否认)→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可见问题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4.问题解决法也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则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主要要素

1.疑——。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4)图解式引疑。就是通过直观图解式线段图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义,从而形成从几方面来开展思维,深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5)演示式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义,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问——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

3.议——组织参与议论,形成思维的开阔性。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4.论——指导概括论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有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现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用词的正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