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医疗在优化拍片流程和提升读片质量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区域协同医疗在优化拍片流程和提升读片质量的应用研究

甘德春

甘德春(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44000)

【摘要】为缩短病人拍片等待时间,降低病人对拍摄等待时间过长的不满意率,节约人力成本,提高读片质量,运用区域协同医疗之区域PACS平台,对病人拍片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导致时间长的关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结果病人等待时间平均缩短忙时33min,闲时26min,病人对输液等待时间过长的不满意率下降6.64%。可见,区域协同医疗的应用,可有效地缩短输液病人等待治疗的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率。

【关键词】病人区域协同拍片管理医疗质量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1-8]。区域协同医疗是响应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倡议而进行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之一,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示范性应用领域之一[2-3]。区域协同医疗系统大体可分为五类:社区医疗信息系统、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区域PACS、区域卫生数据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系统[2]。现就我们运用区域PACS系统结合社区医疗,对缩短病人等候时间、节约人力成本,提升读片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与运用前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际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影像科可同时为11个病人进行影像学处理(拍片、透视、CT、MRI等),每年总计达12.24万例次,日均达340例次,每天的8:00~15:30为拍片的高峰期。影像科总计有医生38名,护理人员4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0名,医师16名。

1.2方法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小组领导成员由分管院领导,影像科主任、计算机中心主任、信息科主任共4人组成,负责督促、检查小组活动按计划进行,对活动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影像科秘书和计算机中心主任助理负责活动记录、资料收集、分析和总结;影像科其他医护人员和计算机中心工作人员担任组员,负责活动计划的制定、措施的实施、资料的收集、效果的评价。

1.2.1干预方法由领导小组制定干预进程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召开小组会议,总结、评价当月小组活动开展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布置下月工作计划。定期对组员进行培训,整个活动程序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

1.2.2计划阶段现状调查①2007年11月,小组派专人对放射科(包括我院总院、各分院和各县乡网络医院)现有工作人员人数,需要进行影像学处理的病人的等候时间(从接到申请单到病人取得报告的时间)和阅片质量(包括接单、编号、核对、拍摄、读片、重复读片、重复拍摄等)进行连续1个月的跟踪调查并统计,。根据人流高峰,又将拍摄时间分为忙时段(8:00~15:30)和闲时段(15:30~第二天的8:00)。平时拍摄等候时间忙时段为(2.15±0.71)h,闲时为(1.45±0.54)h。重复读片每天平均8.3例次,重复拍摄6.7例次。各影像拍摄点至少配备有一名登记人员、一名技术员、一名医师。②目标设定。减少医护至少5名;通过跟踪调查统计出患者能够接受的等候时间为忙时1-1.5h,闲时≤1h;综合各环节及患者意愿,设定目标为每例次等候时间忙时≤1.2h,闲时≤1h;重复读片每天平均≤6例次,重复拍摄≤4例次。

1.2.3实施阶段原因分析确认对患者、医护人员、设备、网络等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确认得出主要的原因为:①接单过程繁琐;②医生字绩潦草;③影像科位置和标识不清楚;④总院与各分院和网络医院之间相隔距离长,往返耗时,读片水平差异明显;⑤高峰时人力不足,人员配置需改进,人员素质需提高。

1.2.4检查阶段由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计划和对策的实施执行情况,调查改进的流程和环节,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征求病人意见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每季度进行满意度调查,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1.2.5总结阶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巩固措施:对整个流程中涉及的人员进行快捷工作作风和精湛技术的训练,并要求所有组员熟练掌握整个流程并正确灵活运用;加强与医师们的沟通,达到书写规范;领导小组随时审核、督导、检查各流程环节的执行效果,将措施纳入工作效能中,实行量化考核。

1.3评价方法

比较运用区域协同医疗之区域PACS前后,病人拍片等候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人力成本。拍片时间分忙时和闲时统计,各时段随机抽取40例患者进行测量。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评价,对等候时间是否满意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很满意、基本满意计为满意。前后分别调查了587例、612例患者。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u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运用区域协同医疗之PACS前后,各分院及网络医院节约10名医师,3名护士;重复读片每天平均5.8例次,重复拍摄3.9例次。病人拍片等候时间及满意比较,见表。

表1运用区域协同医疗之PACS前后,病人拍片等候时间及满意比较

3讨论

患者对拍片等候时间过长经常出现不满情绪,高峰期经常出现患者吵闹、医护忙乱的现象,影像科也希望能通过改进流程,提升读片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尽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效率。为此,我院借区域协同医疗之东风,运用PACS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技术,开展“缩短病人拍片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满意度”为目标的干预活动。通过一年的干预,逐步解决拍片流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明显缩短了等候时间,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节约病人就诊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更不可估量;活动后的患者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通过运用区域协同之PACS系统,实现分散拍片,集中阅片诊断,报告共享和无胶片化,每年节约胶片成本约57万元,减少医护13人,每年节约人力成本35万元。

通过本次活动,也提高了影像科的服务质量,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团队协助精神,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次干预活动后,重复读片和重复拍摄达到预期目标(每天平均≤6例次,重复拍摄≤4例次);患者等候时间虽然显著缩短,但并未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每例次等候时间忙时≤1.2h,闲时≤1h),一方面提示我们在设定目标时未能考虑到各种可能延长患者等候时间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进一步排除干扰,优化工作流程,患者有可能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陈运厅,赵军平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影响.中国数字医学,2009,4(7):11-13.

[2]李毅,张震江,郭华源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34-136.

[3]李毅,张震江,郭华源等.第三方专业配送服务研究.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71-72.

[4]王淑,王恒山,王云光.基于协同学原理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及协同模式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31-34.

[5]许文平,丁琳.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的基础构件——PIX服务.中国数字医学,2009,4(3):20-21,33.

[6]王国欣.重新审视区域协同医疗.中国信息化,2009,(12):8

[7]杨宏桥,吴飞,甘仞初.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医疗卫生装备,2008,29(5):50-52.

[8]郑西川,于广军,吴刚.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临床路径诊疗决策知识库平台模型.中国数字医学,2009,4(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