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敲打词句中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阅读教学在敲打词句中生成

徐栋李红

江苏邳州市碾庄中学徐栋李红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优秀的作品全部都是作者苦心锤炼的心血,其中的一词一句中往往浸透着创作者的情感与心血,当我们面对散布于每一个角落的词句时,应该意识到每一个词句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有着丰富的的人文内涵,充盈着生命的呼吸,与文本的脉搏和谐共振。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往往能够通过文中的一词一句打开通向文本感悟的一扇窗、一道门。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如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那也就找到了阅读教学的生长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语文味是阅读教学的“兰馨儿”,我们只有不断敲打品味词句,才能磨出语文的真味,也才能避免脱离文本、弱化对文本的研读,方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纵深处。那么,如何去敲击这些拨动情感的琴弦?

近日,听了张军老师执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对词语的品析让人拍案叫绝,下面就是其中的几个片段。

一、体会修饰语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师:把这些修饰语去掉好不好?

生1:不好,原文能表现大堰河的贫困。

生2:原文能表现大堰河被压迫的地位。

生3:原文表现大堰河贫困,被压迫的地位,更隐含着作者对她的深深的爱。

二、抓重点词语

“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师:这一句中为什么用“紫色”来修饰灵魂?

生1:紫色是冷色的,显示庄重。

生2:丁香花的颜色是紫色的,以花喻人。

生3:与大红大绿相比,紫色是朴素的,表现了大堰河的平凡而伟大,体现出作者对她的热爱。

三、辨析矛盾处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的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和贝壳的纽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研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

师:找出这段文字中矛盾的地方?

生1:“父母家里的新客”,“不认得‘天伦叙乐’的匾”,“不熟识的妹妹”,“忸怩不安”。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2:因为作者没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而把大堰河那当作自己的家,也能看出作者爱的是大堰河。

生3:“天伦叙乐”这几个字作者是认得的,他之所以说不认得,是因为他在这里找不到天伦之乐的感觉。

生4:也能看出作者把自己和穷苦人民连在一起,憎恨地主阶级。

师: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5:贪官堂上挂的“明镜高悬”。

斯凡特.格奥尔格曾指出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在这个设计中,教师独具慧眼,把表示修饰的词语和感觉矛盾的词语整合在一起,使这些原本看似散乱的词语瞬间产生了温度,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同情与挚爱。可以说学生对这篇诗歌的理解是有难度的,然而通过教师这一“四两拨千斤”的巧妙设计,学生于无形中体会到了文章的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熟读文本,从中挖掘出能引领学生学习文本领悟文本的“支点”。比如,在我执教《孙权劝学》时,就围绕“学”展开教学,师:“谁能用“学”字组词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生:“劝学、就学、赞学(学成)。”“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简单的一个“学”字,利用好了就抓主脉而动全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简明扼要地处理了文章教学。

另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时候还可以用比、改、换、删等方法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荷花淀》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不同的执教者都选择了对文章句子进行赏析,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温度与深度。

记得特级教师秦晓华老师在执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2)在掩埋烈士们尸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生1:第一句中用的是“遗体”,而第二句中用的是“尸体”,用“遗体”能体现作者对志愿军的尊重。

生2:用“遗体”好,这样既能体现作者对志愿军的尊重,又能说明作者是热爱志愿军的。

还有一位著名教师在执教《荷花淀》时是这样处理其中的一段精彩对话的:

老师说:“假如把原文的对话改一改,请听——”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赌气地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上!”

水生忙说:“那咋成呢!”

水生嫂生气地说:“咋不成?”

水生辩解道:“我又不是去走亲戚,是去打鬼子,打仗!”

水生嫂追问道:“哦,那么我去走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

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冷笑着说:“说得轻巧!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上有老下有小的,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不想活了,哇......”她哭着闹起来。

不等老师念完,学生已笑成一片。

老师说:“请再听一段对话——”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依恋似地说:“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

水生说:“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个娘儿们跟去干什么?”

水生嫂说:“烧饭、洗衣呀,你们的人就不吃饭换衣了?”

水生说:“那咋成啊!打仗还带个娘儿们!”

水生嫂说:“咋不成,古代还有个花木兰替父从军哩!”

水生说:“哎,说真个的,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谢你。”

水生嫂娇嗔地:“恩,不嘛......就你嘴甜。”

“哈......”学生大笑起来。等学生笑过,老师让学生评一评这两段话中的水生嫂。学生评论说:“前一段的水生嫂不通情达理,拖尾巴,胡搅蛮缠;后一段的水生嫂娇里娇气,软磨硬拖,目的是以柔情软化丈夫。”

老师说:“孙梨笔下的水生嫂呢?”

学生七嘴八舌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既爱家庭,又爱家乡;识大局,顾大体。但它毕竟是个女人,没有离开过丈夫,而丈夫突如其来的行动,她一时怎能没有丝毫的顾虑呢?“家里怎么办?这也是掏心窝子的话,但再大的苦,她也要准备吃;再重的担子,她也要担起来。”

老师说:“那么,‘你走,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应怎么读呢?能不能把其中的句号换成逗号”

学生说:“这段话要读得轻软一些,柔和一些。句号的地方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可家里怎么办’要读得像是自言自语。若换成逗号,停顿的时间短,口气既快又硬,意思就相反了。”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执教者运用比较句子的方法,即对词语或句子进行增、减、换,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这样处理教材摆脱了一维和平面的简单状态,织就融词义理解、文本感悟、情感体验、情感教育、语言训练为一体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阅读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在阅读教学中,能带领学生在词句的丛林中穿行,本身就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实践,从本质上强化了语文的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远。”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保持一分对词句的热情,这份情可以催发我们的奇思妙想,从而让语文教学呈现出深远而独特的意义、意味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