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预防

/ 2

自杀的预防

刘献朝1邱尔臣1李海龙1金玫2朱小丽

刘献朝1邱尔臣1李海龙1金玫2朱小丽3

(1新疆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2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830000;3解放军第474医院830011)

【关键词】自杀评估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00-02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自杀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包括形成国家的协调组织、委托医学研究机构建立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并制定规划、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等[1]。每个国家制定的自杀预防系统虽不相同,各国的国情又有很大不同,因此预防自杀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国家自杀现象仍屡屡发生,使自杀率不断攀升。2013年7月,韩国自杀率高达33.3/10万比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平均自杀率12.6/10万高20.7。为此,韩国政府决定构建宗教界与市民团体等社会各阶层参与的民官合作委员会和以专家为主的自杀预防论坛,为预防自杀在全体国民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由于自杀是当今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公共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认为,对自杀行为的干预,既是及时性的工作,又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在借鉴外国预防和干预自杀做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和预防医学基本原理笔者提出自杀预防干预措施,其主要内容有: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病因学预防,目的是防止自杀发生。主要针对健康的正常人,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危机与困绕,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主要包括:

1.广泛开展综合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对待自杀。当今社会人,尤其是青年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中的大多数思想由于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变得比较活跃,人生观和价值观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生活、学业、恋爱、家庭等问题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卫生教育,提高他们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并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有烦恼、失望及有自杀意念的人,帮助他们减轻、消除烦恼和维持心理平衡。利用本研究者编写的<珍爱生命正能量>生命励志读物,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一是自杀是最悲惨、最愚蠢的结束生命的方式,自杀行为不光荣、不高尚,社会不崇尚自杀、不接受自杀。二是任何自杀者除自杀之外尚有其它生存出路、不是面对挫折的唯一解脱方法、更不是自我解脱的正常行为。三是自杀完成或自杀未遂者至少给5位亲属带来的心理创伤甚至耻辱感、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自杀未遂将造成严重的残疾和巨大医疗康复费用。四是生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要生命的存在,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生命的价值。

2.消除人们对自杀的误解。对于自杀,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许多误解。具体来说自杀的误解包括:①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会诱导其自杀。②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③自杀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④自杀者有精神障碍。⑤自杀多次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种遗传倾向。⑥有过一次自杀想法,就会总是想去自杀。⑦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⑧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出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⑨自杀是弱者的表现。“自杀是弱者的表现”这句话是偏颇的。自杀者中有弱者也有强者。弱者可因丧失精神依恃而自杀;强者则因为倔犟,刚烈而易被生活的浪花摧挫。强者富于个性,而个性一见于现实处境不协调,便会奋起抗争,结局可能不尽人意。

3.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在社区和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相应的机构,配制相应的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工作,使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及时得到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心理咨询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心理疾病治疗手段,心理医生不仅仅是患者的倾听者,在谈话中的开导患者,更重要的职责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量,而从这种规范的测量结果中,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是能够得以确定的,其中也包括患者的自杀倾向。

4.对枪支、安眠药、农药和有毒物质的严格管理,控制获得途径,也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措施。很多学者提出加强对常见自杀手段的管理,以达到减少自杀的目的。一是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二是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三是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四是加强对刀具等危险工具的管理。

5.主动预防和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精神病和精神异常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尤以抑郁症与自杀有密切相关。国外学者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0倍。作为精神疾病家属,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对情绪忧郁者,应诱导其倾诉内心的痛苦,使其从痛苦的体验中解脱出来。发现有可能引起自杀行为的幻觉、妄想病人,既要抓紧治疗,同时也要严加防范。

6.加强对近期自伤、自残者的关注。有资料表明,青少年在屡次实施自伤、自残而得不到关注或不良体验释放失败后,会进而寻求更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走上自杀之路。也有报告表明,在自残的个体中有近55%-85%的人至少有一次自杀的尝试。因此,对青少年自残行为的评估和干预极为重要。对自残青少年进行干预和辅导,涉及到自残行为的诊断、自残发生的应对以及发生后的处理等系列的问题。[2]

7.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自杀预防技能培训。许多研究表明,自杀病人常首先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尤其如此。然而,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杀行为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对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也缺乏认识,更谈不上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了。对自杀未遂的处理模式,也是以躯体治疗为止,部分医务人员甚至在抢救和治疗自杀未遂者的过程中,用语言表示对自杀者及其自杀行为的厌恶和鄙视,成为医源性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培训已成为预防自杀的当务之急。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对有自杀危险的人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

1.近期内有过自杀或自杀未遂行为,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以前自杀行为是对将来自杀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在以求助为目的的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在严重损失的早期,容易自杀,习惯以后,危险性反而减小。

3.当事人对某人、某事、某团体、某社会有强烈的敌意攻击性,而对方太强大时,可产生内向攻击,引起自杀。

4.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消极、悲观情绪,表现过自杀意愿。

5.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具、枪支,或常在江河湖边、悬崖、楼顶、高楼阳台、窗户前徘徊者,提示可能有自杀意念。也有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也是一个重要自杀信号。

6.慢性难治躯体性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意接受治疗,或突然表现情绪好转,与亲友交代家庭今后计划的安排和打算。

7.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糖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有自责自罪、被害、虚无妄想,或有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症状者,更应警惕。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如出现情绪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性;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常常在所谓的平静期自杀。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针对自杀未遂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伤残者促进早日康复的措施。包括:

1.建立自杀未遂的急诊救治系统。目前综合医院急诊科室处理自杀患者仅仅是挽救其生命,对自杀未遂者很少进行心理干预。我国综合医院每年有200万自杀患者就诊,在急诊治疗期间接受过精神科评估或治疗的不到1%,有许多抑郁症患者由于诊断和治疗未解决而反复自杀。这就要求综合医院急诊与精神专科医院合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进行基本的精神病学和自杀预防知识培训,把自杀的抢救作为特殊的内容加以规范,努力提高对自杀未遂者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2.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对自杀未遂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专科治疗或心理治疗,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解决实际困难、缓和人际关系、解除心理困惑、治疗精神障碍。

3.同情和理解自杀未遂者。家庭、单位和社会对自杀未遂者的冷眼、讥讽和歧视等都是社会道德的缺憾,这些可促使自杀行为再现。全社会必须认识到,自杀生还者应有健康人的权力,从社会、家庭及单位等各方面有效地给予他们支持和保护,防止现实冲突再次成为导致自杀的促成因素。

4.建立自杀心理干预中心。该中心可由保卫、安全和卫生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收集自杀完成者和自杀未遂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促成因素等,对属地范围内的自杀危机进行监测,指导所属部队自杀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对自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自杀规律,从全局提出自杀干预的策略。

5.适时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可用来评定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机率,从而加强监护和防范,分析其自杀目的和动机,进行心理疏导,以防再次发生自杀行为[3]。

参考文献

[1]钱培康.干预自杀[N].健康报2005年9月9日第4版.

[2]李涛,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866.

[3]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5):310-313.